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0797

  

守正出新激活语文课堂

◇ 彭建军 简家红

  语文课堂既应充满诗意与情趣,也应富有理性与探索。怎样才能真正在教学中让语文课堂既生动有趣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鄙见。不足之处请大方之家指教。
  一.教学观念要推陈出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实现新课程。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
  课堂的开放性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水平的一把尺子。教学理念新,教改意识强的教师,课堂上敢放能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究、去思考分析、去讨论、去判断、去验证结论。现在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让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说明,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见,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敢于提出挑战性问题的习惯。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时间质疑。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正地关注学生和接受学生,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内容应守正出新
  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是要把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统一起来。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它的综合性很强,不仅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也与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密切联系。这几年教材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语文教材在目前还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也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如此这些,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应力戒照本宣科,注意活用教材,施行“大语文”教学。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立足教材,又能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教师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即不要死死固守教材钻坚仰高,固守一隅,应跳出语文教语文,积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拥有充满生机和意蕴的生活。引导学生看电视,听广播、上网,使课内、课外知识融会贯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语文的教学面,开阔语文的教学视野,这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课堂教学形式灵活翻新
  语文学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能让学生想的尽量让学生想,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做,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是封闭,实为开放”。
  课堂教学要坚决摒弃“满堂灌”的教法,增强师生活动的多项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根据教材、学情、教情的不同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质疑式、情境式、问题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教学中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思维激活状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新知。另外,在教学中还应视具体情况选择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不应忽视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方法。
  开放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备课时要预先设计好开放性问题,同时设计的问题在思维的向度上应是多元的,答案也应是多元的。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彭建军,简家红,教师,现居湖北秭归。

守正出新激活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