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0816

  

《扬州慢》教学设计

◇ 熊 荣

  设计说明:诗词以背诵和能够鉴赏为目的,鉴赏的前提是明白诗句句意,整体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一首诗词在遣词造句、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本词属于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最后一首词。本词在对比、虚实相衬、情景交融这三种手法的运用上非常典型,而且采取化用前人诗句的用典方式,因此教学便以从这四个方面来鉴赏本词为出发点进行设计。本设计是针对一般层次的学生而言,因此解析不宜过深。
  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慢词的有关常识。
  2.归纳并把握本词今昔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能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上述三种表现手法在本词中是如何运用的。
  难点:用典及其作用。用典方式:引用前人诗句。
  教学设想:
  结合应考,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阅读诗词,提取关键信息,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概括;结合图示,总结出上述几种表现手法;根据图示,直接回忆背诵。
  实施步骤:
  一、导入:直接进入预习(约10分钟),让学生结合注释,弄清小序、词句的基本意思。反复诵读体味。
  二、词牌解释:
  1.姜夔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在课文注释中勾划)。
  2.慢词:它是指轻柔舒缓的曲调,读时吐字应当轻而缓,每句停顿需长一些,音停气不停。长调则是从字数而言的,一般是指字数在91字以上的词。
  3.朗诵:教师范读一遍,提醒学生正确的读音并予以标示。然后将学生分为两组,分诵上下两片。
  三、请一学生起来模仿教师诵读,同时要求其它学生:在小序中找出反映本词基本内容和情感的词句。(对学生的诵读作简要评析,然后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教师补充纠正)
  解析:景象: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戍角悲吟
  感情:予怀怆然,感慨今昔黍离之悲(让一学生结合注释予以解释: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四、词中展示了扬州城的什么景象?在词是如何展示出来的?(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寻找信息。
  解析:萧条、荒凉、冷清(类似词即可)
  上片:尽荠麦青青(注:此句很多学生未能找出,教师需要开导) 荒凉
  废池乔木——破败、萧条
  清解吹寒,都在空城——冷清
  下片:二十四桥——冷落
  波心冷月——凄凉
  桥边红药——冷清
  五、请用原词里的一个词概括这一幅景象(词眼)。
  解析:空城
  六、以上所写为诗人现在(今)在扬州城的所见所闻,那么过去(昔)的扬州城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解析:上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说明:扬州城在战前是著名的繁华都市
  下片:豆寇相伴、青楼好梦
  说明:扬州城的生活在战前是美好快乐的
  七、现在我们将全词的基本内容和感情标示了出来,请将之再结合全词,我们归纳一下全词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解析:(教师指图的相应内容,让学生得出结论,在图示相应位置并标出。)
  今昔对比、情景交融
  八、诗人采用什么方法将扬州过去的繁华表现出来的?有何作用?(再次让学生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词的内容)
  解析:典故。典故通常是在诗文中化用以前著名的故事。本词则是采用征引杜牧描写扬州城的诗句这种用典方式。那么用典的作用有(这里可提示学生结合《锦瑟》用典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一是丰富诗词的内容和含义,二是强化了今昔对比,三是拓展了诗词的意境,从而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教师补充:其不足之处是如果用典过多,则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使诗词显得晦涩难懂。)
  从虚实角度而言,过去的繁华景象是虚写,而现在的破亡面貌是实写。
  九、小结:这首词通过化用前人诗句、将扬州城的昔盛今衰予以对比、于虚实相衬、情景交融中展现了扬州城战乱之后的萧条、破败、荒凉、冷清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破亡的悲伤和对战争的厌憎之情。(这个内容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写出来,然后与教师的进行对照,比较优劣,互相对照,互相评赏)
  十、作业:请运用上述图示方法,从本单元补充部分的词《浪淘沙》《桂枝香·金陵怀古》《江城子》《苏幕遮》四首词中选择一首进行分析,要求:1.有图示;2.有分析总结。
  十一、剩余时间,让学生结合图示,默忆串联全词,并写下来,然后自行背诵,强化记忆。
  
  熊荣,教师,现居重庆长寿区。

《扬州慢》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