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0810

[ 陈礼兰 文选 ]   

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 陈礼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事半功倍。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上课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让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信息技术手段不仅凭借其交互性、生动性有效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更是以其链接知识的广泛性使语文课堂向网络延伸、拓展。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信息搜集,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空间、时间和信息量,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自身积累,语文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相得益彰。
  如在讲解白居易的词《忆江南》时,在展示了江南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春日美景,我告诉学生,春天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是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是一首首文采流动的诗,很多朝代的诗人都写过赞美春天的诗。我展示了网络中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学生不仅领略了“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春江晚景》,也欣赏了“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绝句》。在延伸阅读中,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自身的语文素养获得提高。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学习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学生获得了多样的学习资源,学得更加丰富灵活。
  三.利用信息技术,化困难为简易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多媒体能活化了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电教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四.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例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用课件展示荷花池的全景、近景及动听的韵律,把学生带入公园的荷花池边,使他们置身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那全开的、半开的、含苞欲放的荷花,再说一段赞美荷花的话。这时学生早已步入作品的意境,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似乎与作者一起在荷花池边散步赏花。这样,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总之,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系统,开放性是保证它充满活力的源泉,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的开放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应该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它威力无穷,充满生机;它给了语文教学以新的“奶酪”,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陈礼兰,教师,现居江苏洪泽。

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