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0826

  

高三语文高效备考教学模式初探

◇ 张 波

  进入了高三,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决战高考战役的打响,而目前高三语文教学的低效性严重地抑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虽然,有很多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都作了探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知”、“行”难成一体,教师感到费力,学生也只是浅尝辄止,水过鸭背滑而无痕。为此,本文拟就在实践总结出来的释放学生潜能的高三语文高效教学模式“九个一工程”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必须要遵守一条高效的教学策略
  知识要形成能力,无非要经过“懂、会、巧”这样的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学生听懂教师的讲解,对于语文这一科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真正地把“钥匙”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学生会的依然是会的,不会的依然是不会的,或者说学生不会的经过复习后收获的只是可怜的一点点,那又何谈一个巧字?那又何谈什么能力的形成?因此,准确把握学生知识结构中哪些是会的哪些是不会的,同时集中优势兵力把学生不会的知识点攻破,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为高效的。因此,“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能学不教”的这种教学策略就是我们每一个高三语文教师必须遵守的“铁律”。既然是一条“铁律”,就说明它具有重要性和不可违背性,并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二.必须要构建一个规范的教学流程
  教学中的流程意识或板块意识反映着教师课堂教学的定位和追求,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学生在高考中夺取什么分数。因此在遵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能学不教”这个教学策略下,必须建立一个规范的教学流程。这个教学流程应包括“六个基本环节”。这“六个基本环节”是指“限时训练(学生自主训练案)、独立归纳(学生自我纠错案)、合作研讨(小组交流反馈案)、教师引导(教师有效新授案)、当堂训练(学生梯度练习案)、课后强化(学生练习拓展案)”。鉴于语文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一直处在被数学、外语等学科挤压的夹缝中,一直处在一个令人尴尬的地位,除了“课后强化”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其他的教学环节必须在课堂上完成,而且六个教学环节是按照时间先后组合的,一般不可随意搭配,否则,就会偏离教学的主线。但这里要强调的有两点:①语文的训练主要应在课堂上解决,这不是一种无奈,而是一种直面现实的态度,同时也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毕竟是国语,就高中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来说,学生毕竟会的多,不会的少。不会的还分为知识性的和思维性的。如果我们主要讲学生思维上的不会的,又哪来的时间紧任务重之说呢?②由于语文学习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需要回旋反复,有时需要重槌敲打,有时又需要“轻拢慢捻”,有时甚至需要以退为进。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穿针引线,因势利导。实,不是僵硬死板。在遵循“一条主线,六个基本环节”的前提下,教师应实中求活,活中求变,变中求新。
  三.必须建立一个“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小组”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议论。传统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因此,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关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目前有很多学生对这种学习的方式和呈现的形式并不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只是图个热闹而已,这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学习效果了。因此对学生学习理念的灌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必须要找准一个有效的训练点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鉴赏、作文这四块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的难点之一,具有极大“升值空间”的区域。抓紧、抓好、抓巧现代文阅读、文言文今译、古代诗歌鉴赏和作文这四块,就基本上可以决胜高考了。
  就江苏卷现代文的阅读来看,必考类是文学类文本;选考类是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而如果我们在复习的时候逐一击破的话,不仅费时多,而且也会因为头绪多而让学生心生厌烦。我们必须看到论说类、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它们的阅读方法与文学类的阅读方法自然也存在着很多的共通性,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三类文体中挑出“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作为突破口,作为我们现代文复习的主打对象,以求一点突破,带动其余。
  而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中,还可以进一步的缩小范围,我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散文的复习训练上去,我们可以把散文的阅读训练作为具体的突破点。散文这个关真正突破之后,其他各种类别的文体,我们只需要做一些“补充性”的“专题”训练就可解决了。这个时候的主要任务就在引导学生熟知各个具体不同文体的特性,如果说“散文”的阅读解决的是“主体性”的“大同”这个层面上的问题,那么其后的“补充性”的“专题”训练就解决的是属于“枝节性”的“小异”这个层面上的问题。论说类文体有哪些特殊的要求,实用类文体有哪些鲜明的特点,学生只要见识一下,马上就能“贯通”。
  就文言文阅读来看,重点在句子翻译上。就诗歌鉴赏来看,攻坚点主要在答题的规范上。就作文复习来看,突破点主要在行文思路上和思想的严谨深刻上。在这里,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
  五.必须要确立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
  做任何事,确立目标,明确方向,应是首要任务。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何确立教学目标,都需要执教者认真思考研究。如果教学目标高、多、空,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只有明确、具体、科学、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主张一课一得,不可贪多低效。“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单一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一项任务,说的是少而精。就语文教学而言,要求太高,任务太多,挤得满满的,就会填得死死的。比如,现在学生大多数在文学类阅读试题中失分较多,而很多教师就去让学生去做题。每个阅读语段一般有四题,四道题全做,一堂课只能解决一个语段。这种似乎全面着力,又处处不着力的方式就应该避免。而恰当的方式是首先要把具有同一类型试题的阅读语段选取出来,然后每个语段各选一题。这样,一个阅读语段只做一题,一堂课可以阅读三个语段,完成同一类型的试题三道。两至三堂课下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也就基本掌握了。然后再瞄准本题型的重点、难点,采取层进式、序列式的训练方法,不厌其烦地纠错,步步落实,真正做到“反复而突出”,这样,学生才容易学会,才能记得清、记得牢,才能举一反三而转化为一种能力,所谓“百炼成钢”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六.必须打造一个有效的复习序列
  写文章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这个原则也完全适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在复习中总是很被动的拿一本综合复习资料,不排列、不整合、不增删、不损益,从前到后,全盘复制。重不重复不去想,有没有遗漏不考虑,今天的讲的与明天练的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也不去计较。复习零散且乱,完全没有次序。要知道杂乱的,就难免是盲目的,盲目的,就必然是低效的。因此,只有建立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繁复”知识序列,我们的训练才能前后相承彼此照应的,才能不至于因人为的疏忽而遗漏形成复习盲点,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自觉的重复劳动,增强复习的有效性。
  目前,有很多高三语文教师喜欢拿一套综合的试卷来实行周周练、月月考。如果从有序性理论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这是低效的。因为,前后的几套试卷,它并不相承也不照应,随意性很大。“随意”就是盲目,就是不负责任。面面俱到、大海捞针、眉毛胡子一把抓,以为只要将所有的“货物”都交给学生了,接下来的就是他自己的水平和运气了,一切与我无关,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对学生潜能的最大的摧残。
  七.必须要拥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任何一种方法都有使用的局限性,需要其他方法加以补充。一种方法的大量而长时间的使用,也会造成学生的乏味与疲劳。因此,在训练的方法上,要注重多样性,要注重多种搭配与组合。这样才能对学生形成不同的刺激,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限时训练中,我们可以采用试卷训练、黑板板演、口头表达、同桌互动、小组竞赛等方式。对试题的选择中,我们可采用“立体挖掘,全景扫描”的方式,充分利用好那些“知识覆盖面广,可命题点密集”的文本,来自己设题。所设置的练习题可以与高考题不一样,就是材料中大凡有助我们自己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激活思维、形成技巧的材料,我们都可以拿出来制题,不限每篇文章四道题,甚至同一类型的题目也不用担心它重复,我们是训练,不是为了评价,所以我们就应该根据我们的需要,我们学生的需要去进行多方位的训练设计。这些设计,仅从形式上看,与高考题不相吻合,但却是符合应对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与能力的层级要求的。
  八.必须要构建一个正确的教学内容
  高三语文需要训练,但绝对不是单一的机械的训练。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慢慢领悟、一点点地积累而习得的。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是以培养训练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有关的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趣味,都要围绕和渗透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之中。而在语文高考中想拿高分,是不能只靠应试技巧的,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扩展语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文本阅读等,仅靠一些应试技巧,是很难决战高考的。因此,高三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两部分:语文应试和语文素养。想要让学生的成绩再上一个台阶,必须在语文素养这一块上下足功夫。语文讲究技巧,语文更讲究感情与感悟。语文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高三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善于寻找材料中的契机,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元素融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接受训练之余也能接受文化、情感的熏陶。这绝对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站在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对语文学科的一种审视。
  九.必须创设一个个性化的学习情境
  著名的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教学应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顾名思义就是让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去引导学生的思想进入某种环境。但这种环境不像图片一样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联想、想象和思维获得的,在这种环境下,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释放学生的潜能,增强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宽松、融洽、和谐的场景,是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催化剂。如①课前三至五分钟演讲。②常备课外语文PK赛。③加强晨读晚练。即每晨一句话,每日一成语,每周一赏诗,每周一古文,每月一本书。语文学习不能祈求车载斗量式的大丰收,它是积累性的学科。只要日有所进,只要坚持不懈、集腋成裘,必然收获不菲。
  有人说高效的释放学生潜能的高三语文课堂是一个“阅览室”、“工作坊”、“游戏场”、“聊天室”、“大平台”、“旅游线”,它充满了学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阅读的氛围,是一个飘荡着书香的空间。但面对着高考试题生硬的面孔,我要说高效的释放学生潜能的高三语文课堂也是一个“竞技场”。既然要竞技,我们既不需要赵括式的“纸上谈兵”,不需要马谡式的“盲目自大”,更不需要宋襄公式的“做作矫情”。我们需要是真枪实弹、需要的是真打实杀。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高三语文教师都能当根据自己面临的实际情形,积极想办法,拿主意,那么高效的释放学生潜能的高三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势必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秦海地.惟实惟新高效高质[N].中国教育报,2010-12-28(6).
  [2]刘金玉.“十不”教学策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N].中国教育报,2008-07-11(6).
  [3]李茂森,孙亚玲.《论有效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性质及其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9(1).
  [4]苗建萍.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之我见 [J].新课程学习,2009,(8).
  [5]杨小薇.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课堂重建:课例研究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6]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张波,教师,现居江苏睢宁。

高三语文高效备考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