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异彩纷呈。它突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形式,这是改革的进步。但有些老师在借鉴这些形式时,却不能得其精髓,只学会了做表面文章,使得本该安静、朴实的语文课堂变成了“热闹”的天地,而热闹之后,什么也没有。鉴于此,笔者列举一些只得其形的课堂形式,希望能还语文课堂一片安静、朴实的天空。
一.伪合作学习式
“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探究性学习,共同完成所安排的学习任务。这是克服“填鸭式”教学的一项举措,非常必要。但有些老师只追求形似,变成了“伪合作学习”。他们在课堂上动辄就让学生四人分组讨论问题,而所要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什么难度,因此象征性地讨论两三分钟就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这种所谓的合作学习方式,只能算是贴标签。笔者曾听过一节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者在梳理文章思路时,在投影上打出了这样一道讨论题:转入梦境的过渡句及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什么?问题出来后,随即分小组合作讨论。课堂气氛看似“生机勃勃”,但这样的合作学习价值何在?因为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学生通过个体的力量完全可以解决。这样的伪合作学习,不但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倒很可能消磨了学生的自主意识。长此以往,这种有其形而无其实的“合作学习”还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做表面文章。
合作的关键是要有效,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抓住具有探索性、系统性、仅凭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索,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群体合作,达到优势互补的效应,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得到质的提升。
二.放任学生主持式
“学生主持式”是教师适当放手让学生做主持人,主持部分课堂教学。学生充当小老师,这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用巨大。学生会在课前积极地去查阅一些既有的学习资源,精心准备。但教师事前的指导切不能忽略,而且课堂上教师的点拨、提示、总结也必不可少。所以这种看似放手的课堂其实有个度的把握。如果度把握不好,课堂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曾听过一节课《管仲列传》,该课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主持,整节课教师就是在开场时提了几点要求,结束时说了两句结束语。其他时间就是坐在一旁配合主持人偶尔用电脑播放些投影。很明显,这节课教师已经不是适度地放手而是对学生的放任,这对学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该是谁,这是不需要讨论的。课堂不是表演的场所,学生毕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对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并不能智慧地加以引导,只能是囫囵吞枣地应付。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上常常也是顾此失彼,生硬地衔接。这样的课堂只能是低效的。
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体现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而不是体现在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上。真正意义上的放手,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与实践,教师担负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这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三.过度依赖学案式
“学案式”教学,是讲授一篇课文之前,备课组通过集体备课准备一份学案,统一印发给整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上课时,每位教师必须依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部分内容。学案式的优势在于调动了学生预习课文的积极性,让教师上课课堂目标明确,条理清晰。但教师如果过度依赖学案,直接按照“学案”设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就会滋生许多问题。首先,学案尽管是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晶,但每个班的学情并非完全相同,学生使用同一份学案,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次,学生按照学案预设的框架完成任务,某种程度上被束缚了思想,因为学生原本研读文本时可能会产生的灵感火花,全被学案上已设的问题牵绊了,他们只会去思考学案上的问题,而对课文其它地方的精彩就有可能视而不见,所以看似很顺利的课堂实际上却少了些思想碰撞的火花。因此教师不能被热闹、得心应手的表象所迷惑,只有将学生潜在的智慧、真正的兴趣激发起来才算得上是有实效的课堂。
教师使用学案时,如果能多注重些课堂的生成,机智引导,不过度依赖学案,这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
著名的语文教师韩军说过,语文课应朴素一点、安静一点。是的,语文教学当摒弃浮华形式,回归到对文本鉴赏品味之中,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安静,让学生静下心来学语文,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陈华琴,教师,现居江苏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