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任何作品,特别是记叙文体裁的文章,最重要的就是看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出人与事之间的联系,看透一个个“小包袱”。语文老师更要具有这样敏锐的眼光。像《给予树》这样的人物线索比较多,事情发展比较曲折,情感变化比较丰富的文章,我们更应清楚分析,找准教学定位。
一.分析人物关系,质疑切入点
这篇文章出现人物比较多,特别是主要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妈妈,一个是金吉娅。从作者表达看,文章是以妈妈的口吻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行文的,这个人物无疑是文章的重要人物之一,金吉娅是事件的当事者,整个事件由她起,发展和最终的结果都跟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她也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在这课教学中,大多数老师是没有做严格区分的,呈现的结果是主次不分,一边讲妈妈,一边讲金吉娅,特别是在角色体验上,一会儿让学生当妈妈,一会儿让学生扮演金吉娅,学生的情感总是飘忽不定,出来进去,造成课堂中学生无法在一个角色中深层理解。既然要确定一个主要人物作为切入点,我们做了这样的分析:选择妈妈作为切入点的主要理由来源于课后的思考题;另外大部分老师认为跟随妈妈心情的变化可以串联全篇。但问题却是以妈妈心情变化并不能统领全篇,妈妈心情几次变化的原因在文中显而易见,三句话就能解答这个问题,学生不论在信息提取还是理解上都不用“跳起来”就能解决。当然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让一八、九岁的孩子体会一个母亲的情感,还是非常有难度的。因此,我们改变策略,转向金吉娅,金吉娅跟学生年龄相仿,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另外,文章所述事件虽然以妈妈的口吻表述,但实施者是金吉娅,品文章情感还要从她的所作所为、所说所感中体会。那妈妈呢,妈妈是不是就放弃了,并不是,我们进一步分析金吉娅和妈妈的关系。在金吉娅的成长中,妈妈起着重要作用,这从金吉娅对妈妈的态度以及妈妈心情变化都能看得出来,这种影响,我们把它单独拿出来处理,在对金吉娅这条线索进行阅读后,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把妈妈这条线拿出来,发挥其作用。在人物线索上我们设计了金吉娅的品质同妈妈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二.探寻事情发展线索,质疑转折点
确定了切入点后,我们就先顺着金吉娅这个人物看事情的发展,事情的开始部分,金吉娅和哥哥姐姐一样都沉浸在圣诞节的欢愉中,在购买礼物的喜悦中,但事情在金吉娅发现援助中心,并看到给予树上的卡片而发生了转变,而这个转变我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看到是代价极高的。首先金吉娅要放弃自己期盼一年的梦想;其次要背负有可能发生的哥哥姐姐的失望和妈妈的不理解的负担;第三家庭不宽裕;第四,这样的付出仅仅是给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女孩。在事件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边倒的情况,巨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并没有战胜金吉娅给小女孩的给予,事件最终的发展结果从表面看是对金吉娅是极为不利的,但金吉娅还是选择了给陌生女孩买礼物。她究竟看到了什么?被什么所触动?怎样做出的决定?这都是在事件发展中我们的疑问。
三.理清情感线索,质疑动机点
在文章中妈妈的心情变化比较明显,而其实金吉娅也有着丰富的情感的变化,文中直接描写的有三处:一处是圣诞节将至,“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讨论这个话题,互相试探对方的心意”;一处是回家的途中,八岁的金吉娅沉默不语;还有一处是金吉娅跟妈妈讲述买礼物过程时表现出来的“难过”。也就是全文我们看到的金吉娅高兴的只有一处,就是圣诞节之前,而自从金吉娅给陌生女孩买了礼物后就没有高兴起来。这不仅让我们产生疑问:金吉娅做了一件好事,为什么会“沉默不语”、“难过”呢?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又做了学情的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文本基本主旨“赞扬金吉娅的善良”在第一课时就能解决,但对文章人物的关系、事件发展的过程以及表达特点都没有更深的认识,因此,在深入分析教材和学情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在本课设计了如下问题:
1.结合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提出:金吉娅做了一件好事,她的心情却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
2.金吉娅明知会有这样的后果,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在文章中找依据。
3.金吉娅的作为跟妈妈有什么关系?
4.课文为什么不按事情发展顺序直接写金吉亚是怎么做的?
经过阅读,答案不再显而易见,学生的理解不再是唯一答案,学生有了新发现,有了表达自己独到理解的磁场,课堂变得异常活跃,而就在这样的讨论中,文本被越读越深,越读越透,越读越被感动,阅读越起劲。激情就是这样迸发出来的,在老师精心的设计中,在高质量的问题中,在教师的深入思考中。
张瑾,北京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