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最难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一吐为快,让教师劳有所获,教有所进呢?我认为应该以人为本,把学生当成人,教师应该通过指导和批改,从内心深处给学生激发力与亲和力。
一.题目,要有激发力
每个人都是一个感情的个体,内心的情感世界是十分丰富的,人的喜怒哀乐思想、情感都有与他人交流的欲望,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具有长效性,因此语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书面语言进行交流,是一种更进步的交流方式!
当学生接触社会,积累写作材料,并对这些材料有所感触的时候,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写的激情。这里的感情是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对某事有了一定的感受,形成冲动,于是希望付诸于文字,希望和别人共享。
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有感而发呢?教师的责任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寻找写作素材。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也就是感受、思考生活的过程。随着学生对生活感受、思考的深入,作文的材料也就自然有了积累,热情也必然增加。从这个角度看,作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感受、思考生活。这个过程必须是不断地推进的:激发写作热情——寻找材料——感受、思考生活——积累材料——增强写作热情。
由于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是复杂而丰富的,不同的学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内心世界和相同的认识经历,,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不能用一种方式、一个观点、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基于学生的感情世界是丰富性、多样性和开放性,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他们寻找与人交流的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低要求作为标准,来维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他们的感受、思考能力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的。同时在学生的作文的立意、选材方面教师要多作引导,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感受生活、思考社会,而不能局限于成规,不止于共识。这样才能在作文上言出己感,避免人云亦云的腔调。
缘于以上认识,教师在进行命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写作对象,让学生明确写什么事,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作。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找题目来写,在熟悉的人和事中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而培养观察、感受和思考周围各种生活现象的习惯。
二.批改,要有亲和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作文评价应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有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办班级报,鼓励并指导学生写稿、修改、发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写作兴趣。其实,我们在评讲作文时朗读学生习作,或是发表出来,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对其他学生的一种鞭策,是将评价的发展性寓于实际的操作中。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关系。
要真正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写作环境,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心理要有所研究,决不能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学生。基础差的降低标准,以鼓励为主。评语也要注重发现赏识学生的感受、思考和个性。真心对话,是教师在对学生写作评价时,真心关爱学生的终身发展,呵护学生作文的兴趣、信心,期待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审视自己的作文过程,与心灵对话,反思自己是否端正态度作文,审视自己的习作,以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体验自己作文的成功,查找自己作文的不足。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努力的自信心。相反对于那些好的学生,就要求高的标准,使他们得到鼓励的时候,又不自我陶醉和停止不前。这种根据不同对象制定不同标准的评语,对任何一位学生都有奖励性、激励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自觉提高自己的感受力和思考力。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位学生说,老师你的评语虽少,但我看到它,心中很不平静,他在每次的写作中总是很认真,叶圣陶先生说:“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和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如果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他的话给我们很大启示:能不能把作文的评改的权利交给学生呢,让他们自批自改和互批互评?同学以合作伙伴的身份,站在自己的认识高度,发自内心地赏识同伴的闪光点,诚心的指出他们习作中的存在缺失,在生生、师生的碰撞中实现作文能力的共同提高。让他们自己走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让学生相互交流,这样的交流,不仅输出知识信息,还输出情感信息,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这样,能升温师生情感,密切同学关系,从而唤醒学生对自己写作理性审视的意识。
张志诚,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