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0836

[ 牛春雷 文选 ]   

新课改下教师行为的转化

◇ 牛春雷

  新形势下的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必须重审自己的价值观和教学理念,转换和重组角色,这样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行为的转化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第一,教学观念的更新。“亲其师,信其道”、“师道尊严”,这充分说明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讲坛上的圣人,是信息的权威拥有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奴化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与进步,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桎梏。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鼓励学生与老师切磋、探讨,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用鞭策、鼓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知识结构的更新。不仅要有精准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今天的社会处在转型时期,新旧观念的冲突,多元化价值观的并存,这样一种开放的教育环境,如果教师本身都不善于专业理论,那在课堂上就不可能理直气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更不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同时新教材强调了课程综合化和各学科间的渗透性,教师要透彻讲解和分析某一学科知识,往往得借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然而,经过传统师范教育培养的大批在职教师往往是“术有专攻”,综合素质不够高,在教学中就会处于相对被动的境地。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何而来?“一桶水”又能否变成“细流水、长流水”?教师平时就要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与时俱进。
  二.教师要对自己的行为重新定位
  (一)做学生人格的守护者。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教育的灵魂。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应该体现在: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同时,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才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二)做学生行为的赏识者。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赏识学生并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真正关爱学生的最佳体现。然而,赏识教育需要我们具备阔大的胸怀,客观而理性地对待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同时教会学生“认识你自己”,引导他们直面自身的缺点,并凭借坚定的意志进行改良。培根说得好:“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因此,教师不应吝惜自己的真诚赞美。只要我们对学生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激励,收获的定是满园芬芳。
  (三)做教学舞台的导演者。优秀的课堂并不是因为教师讲课生动,而是因为教师引导得法。成功的教育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知识的自觉探求,能力的自发锻炼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是个导演,教育过程也就是在教师这个导演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充分表演的过程。所谓“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享用不尽”,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获取知识、自我完善的金钥匙,使其有信心、有能力在新世纪纵横驰骋,大显身手。学生只有掌握了进入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才能登堂入室,才能游弋于知识的海洋,猎取知识的宝藏,才能提高驾驭知识技巧的能力。
  (四)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向人的发展,在人的潜能向人的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介的作用。教师只有在这个中介里充当好研究者、引导者、合作者,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如果教师再去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的地位,只能被新课程无情地淘汰。可见,能不能与学生一起探究,依然是一个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角色定位问题。教师只有确立与学生共同探究的角色和行为,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牛春雷,教师,现居吉林前郭。

新课改下教师行为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