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这本书,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满面春风地向你走来!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压迫下,如此优秀的语文教师已经日渐稀少!
所以,人们已经不容易看到这么优秀的语文教师了!
在时下的风气中,人们眼里,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那些在每年的小考中能多送几个学生进著名初中,在每年的中考中能多送几个学生进著名高中,在每年的高考中能多送几个学生进北大、清华和一类高校的语文老师。换句话说,就是那些教会了学生成功对付各个层级的考试的语文老师。而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教师自己的语文能力可以被忽略,所教导的成功对付了考试的学生是否真正提高了语文素养也不是主要考察指标。也许毋庸讳言,在现行体制的压迫下,确有一些语文教师变成了教书匠,他们不敢稍越雷池地遵循考纲,不去多费脑筋地依据教参,主要的精力放在猜测与把握考点,督促学生死记硬背,以共同应对那每年都要到来的6月7日。
这样的语文教师当然也不简单!可我最赞赏的还不是这样的语文教师。我们在这本书里将接触到的也不只是一位这样的语文教师。虽然他也曾经把许多学生送进了著名高校。
我曾在各地的新课程教师培训讲座中多次讨论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语文教师队伍有整体趋向平庸的态势,但责任不在我们的教师,而在于我们的考试制度与管理体制。应试教育的弊端渗透到基础教育的每一个层面,影响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千家万户的生活都深受其害。学生当然是受害者,而被绑架在应试教育强力机器上的我们的语文教师,也许是更加深刻的受害者,因为如果体制不进步,他们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像被判了无期徒刑。我常说,什么职业是最好的职业,不是赚钱最多的职业,也不是权力最大的职业,而是最能实现人生自我的职业。语文课程以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作为主要教学对象,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游弋在这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并逐渐形成使用语言欣赏文学领会文化传承文明能写文章的良好能力。所以,相对别的职业只有业余时间才能欣赏文学的情况来说,语文教师是一个美丽的职业,语文教师的人生追求,应该就是能在语文这个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并且自由地享受这个美好的精神世界。但是大一统的考试和录取率的指标,捆住了语文课程飞向自由境界的翅膀,限制了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与创造性思维,相当程度上取消了语文教师独立自主地钻研教材构思教学的权力,逐渐消磨了语文教师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渐麻木了语文教师主动积极了解学术信息和接触学界新知的兴趣,逐渐消泯了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中发明创造实现自我的理想追求。学习目的的功利化,课程内容的标准化,评价方式的机械化,干扰了学生才能发展的自然生态,限制了人才的多向形成,在压抑了学生学习个性的同时,教师的教学个性也受到严重束缚,久而久之,教师的语文素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起降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语文教师队伍出现整体趋向平庸的态势乃不可避免,而责任怎能由我们语文教师来承担。而语文素养与人的整体的文化素养有相当程度的同构性,因此,语文教师的状况和语文教育的状况,影响到民族整体的文化素养,进而成为关乎国家民族兴衰前途的严重问题,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我看来,教育部在世纪之交所推动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新课程,就语文课程来说,其背景主要应该是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个性和教师的教学个性,乃至于学生、教师的思想个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这种状况所隐含的严重危机。
改变社会改造环境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的体制环境中甘心受缚,而不曾有过一点点的挣脱的努力,那无异于我们消极地等待着体制把我们变得麻木。我说的是,在同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有些同行却惊醒了,他们不甘于做应试教育的机器和螺丝钉,他们勇毅地奋发,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了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师的围困,开辟出了自己的闪着光彩的人生道路。我们在这本书中见到的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首先,他对语文保持着真正的热爱,爱语文的每一个层面,每一道风景,每一个细胞。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他意得志满,乐在其中,沉浸于语文的自我享受,语文仿佛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是他人生乐趣的主要来源。所以他兴高采烈地研究语文的各种问题,而欣赏自己的每一份成果,让我们这些也在从事语文工作的读者深受感染。
因为热爱语文,所以他从教师走向了作家。我们在这本书中读到的“下水作文”,是他对自己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觉的严格要求,他还乐此不疲,写了很多不错的作品。我们知道很多语文教师是不下水的,到后来下不了水了。他是一位诗人,我们看到了他对诗歌形式美的追求,推敲锤炼中努力臻于精致,但又不乏情志的寄托和生活的思考,是富于意趣的。他的散文追求别致新颖,如《枕头》用人生中“枕头”的变换联缀着母亲不移的爱,《三个女人》写了作者生活中有亲情或友情的三个女性,写舅妈的那些文字,真实朴素,塑造了一个在苦难中坚持的善良女性,感人至深。他还写了一些杂文、小品,让我们见识了他的幽默与风趣。他的短篇小说《阳光旅程》是一个武汉人都熟悉的题材,写干群同行各色人等见到不认识的“奓山”两个字的不同表现,准确地透视了等级社会的丑陋生态,特别是结尾落到“正在党校读研究生”的周书记装睡以逃脱尴尬的脸上,以及大家心领神会让书记安睡休息的体贴,争论戛然而止,揶揄暗讽,很见功夫。中篇小说《妹的1993》以第二人称“你”作为叙述视角,写农村干部的生活,颇富乡村意趣,细致生动地表现了农村干部上级下级男男女女之间的纠葛,使我想起了袁中道《游居柿录》中对《金瓶梅》的评价:“琐碎中无限烟波,亦非慧人不能。”
我上面的文字,不遗余力地在推赏一位语文教师的创作成就,读者诸君以为我忘记他的职业本分了。没有。我只是想借此表达一种认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较高水准的语言功力、比较丰实的语文知识积累和相当水平的文学创作才能,以及比较深刻的社会认知能力。如果有了这样的语言文学文化的修养和功力,做起语文教师来,自然驾轻就熟,举重若轻,得心应手。事实上,我们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因有较高文学功底而把语文教师做得轻松愉快做得如鱼得水做到较高境界做到享受状态的人。而且,当语文教育到达较高境界的时候,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也能明显提高,对付语文高考其实也就不是难事了。从书中写到的情景来看,作者是一位深得学生喜爱的老师那是必然的。
有一节语文课,我走进教室,发现黑板上赫然写着一行字:“探春迎春惜春春光无限——请孙老师对下联”,再看教室里,几十双眼睛聚光灯似的罩着我,有期待的,有幸灾落祸的。这节课我刚好准备教《林黛玉进贾府》,略一思虑,心里就有了底,便一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宝玉黛玉玉树临风”。学生起哄道:“还差一个玉。”我便故作求助状,借坡下河,以此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激活学生的思维:“哪位才子才女给我从《红楼梦》里找个玉来?”很快,有学生抢答“还有一个带发修行的‘妙玉’。”就这样,一节语文课便在一种非预设的情景下和谐而愉悦地开始了。
这样的语文课能不受学生欢迎?这样的语文教师能不受学生爱戴?
也由于上述的缘故,书中的“另类品读”、“教育演说”、“考试研究”、“写作指导”等栏目下收的文章都是有得之言,是作者数十年语文教学生涯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践指导意义,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操作性。至于那些穿插在各个板块之间做补白的那些“老久废话”,三言两语,或是经验之谈,或者讽喻教育时弊,也增加了此书的可读性。
好了,不说了。一书在手,开卷有益。读者自己品评吧。我跟作者不熟,也许他多年前听过我几节课,或者一次讲座,也许没有。总之我们没有交往,不认识。他叫孙永久,笔名老久,瘦酒。教学之余,他发表了很多作品和教研论文,书中的文字都曾见于报刊,此次结集出版,辗转请到我作序,我在华中师大文学院教古代文学课程,对中学语文教育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我1999年以来由于到教育部参与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作的一些工作,并因此接着承担了新课程教师培训的一些讲座任务,也因此结交了很多语文界的朋友,算是比较深地介入了语文课程改革,所以为一位语文教师的著作写个前言,是应该做的事情,何况这是一位坚守农村基层的优秀语文教师,我心中充满敬意的。
而一读书稿,原来如此精彩,于是欣然乐意向读者推荐。是为序。2011年1月15日寒夜
(注:本文系作者为孙永久语文教育论文集《以想象为生》所作序言。)
谭邦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