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0834

  

语文课应给孩下留下些什么

◇ 周 琳

  语文学习的一个最终目标是学会阅读与表达,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来进行最佳教学目标的择定。在一堂语文课中,我们究竟想留什么给我们的学生,我们该用怎么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生是否会接受这种“留给”呢?
   目前语文课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1.教师“要”的太多。无论是公开课、观摩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我们的老师总是把课堂设计得满满的,把教材挖掘得淋漓尽致,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害怕学生对文本没有感悟透,担心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到位。于是乎便把教学内容设计得满满当当。教学内容多了,教学目标自然也不少。
  2.缺少“核心”的教学目标。所谓核心教学目标就是根据文本特点,对于本班学生来说最具价值的语文学习目标。一般来说,一篇课文只能一个核心目标,所有的字词教学,预习作业,梳理文本等教学环节都应该为更好地落实核心目标服务。例如二年级上册课文《坐井观天》一文,根据文本特点,有价值的教学目标可以定在朗读训练上,也可以定位在故事深刻的思想启迪上,也可以根据文章富有悬念的续写上……因此,就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定一个相对核心的目标:了解一问一答的对话分段写的形式,并且能够试着正确抄写对话,其它只能围绕它来展开。
  3.千篇一律,面面俱到,缺乏“个性”。一般家常式的课堂容易走入常规式,所谓常规式即不考虑学生学的基点,“仪式化”地进行教学活动。
  由于目标过多导致我们的老师教得很累,孩子学得很苦。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中,不要期待留给孩子很多,一堂课中给孩子留下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发展不用太多,只要有效地留下那么几点就足够了。
  一.留下语言
  这是作为一堂语文课必须要留下的,不要让孩子在一堂语文课堂里,语言方面一点也没有提升,哪怕是一个词语也好,一个句子也好,一个段落也好。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得以发展,但是必须是有所得,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在语文课中,语言是没有发展。作为老师一定要努力找到能让孩子踩下文本的点。例如《草原上的鹰》一文学习完后,班上的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了“或许……或许……或许……”这样排比的假设,并且在语言实践中能很好的应用,我想就这一点,就是本堂课中留给孩子的语言,就凭着这一点,对学生而言也是很有收获的,试想一下,每天的语文课,每次留给孩子一点语言,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能力会差吗?
  二.留下感悟
  所谓感悟,就是朗读课文,学生对某一点有了与文本产生共鸣,被其感动,动情了,悟出了其中蕴藏着的内涵,这也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收获。现在老师们特别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课堂中反复朗读,反复对话,学生由衷地产生自己对事物的想法与看法。这里也要避免一种现象,就是一味地感悟,一味地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这本没有错,但是我们要进行评优。对于文本的感悟也需要一个指引,并不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独特的感悟很重要,但是在感悟的同时我们也要具有优化意识。
  三.留下习惯
  “学习,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但习惯的养成就不一样了,我们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语文学习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培养习惯最好的阵地就是语文课。“听说读写”的习惯是一个人终生学习最有力的保障。所谓的“慎乎于始”就是说,一开始的习惯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学生小时候习惯的培养。
  四.留下终身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能力
  在一堂语文课中谈留下终身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能力,可能会让你觉得帽子戴得太大,其实这里所说的兴趣与能力是指,在语文课中,我们要时时保护孩子学习的兴趣,不要扼杀孩子对语文学习的信心。有的课堂,老师们觉得学生是很喜欢的,很感兴趣的,但是学生课后却没有太大的收获,也没有达到知识层面上的教学目标,但学生对学习是兴致勃勃的,是愉悦的,那也是一堂有价值的语文课。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要一味追求完美,我们要从学生发展的层面去评价,假如能给学生留下语言,假如能给学生留下形象,假如能给学生留下感悟,假如能给孩子留下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做到了其中一点或几点,也就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了。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就像刚刚画了几个点和圈的画纸,这幅色彩画该怎么渐渐丰满,该先画什么,都需要我们有一个规划,都需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进行增添,我们需要扎扎实实而有效的“一课一得”。真的,一堂语文课承载的东西不应太多!挖掘文本的最大价值点,寻找教学的最佳方式,遵循学习规律,这是值得我们一直追寻的。
  
  周琳,教师,现居浙江诸暨。

语文课应给孩下留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