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接触了“语文味”教学理念,我便魂牵梦绕、心驰神往,于是寻着“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思路进行与此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探索。因为有了思路的沿袭,也许就有模仿、抄袭的嫌疑,但我从“语文味”流派的“掌门人”程少堂老师“希望‘语文味’枝繁叶茂”的话中找到了安慰。
目前初三正值总复习阶段,我想以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必考篇目《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陋室铭》为主要切入点,从“语文味”的文章、文学、文化三个方面浅谈文言文总复习“教什么”和“怎么教”。
首先我想简单谈谈“教什么”与“怎么教”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一线教师对此有一些误解;而且这二者的关系作为教学的一个总则,是一个总揽全局的“指挥棒”,可以指挥所有学科任何内容的教学;再者我认为文言文复习课的教学更需要把握好这个关系。教育界对其认识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当我们听到王荣生教授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时,不要真的以为是这样了,我们不可孤立地看问题,王教授是针对当前教育过分重视“形式”,即“怎么教”,譬如因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课堂上忽视教学内容,唯“探究”至上,同时又是在“教什么”异化的情况下提出的。因此,我们要不断纠正认识的偏差,当我们只重视“教什么”时,应反思“怎样教”的问题;反之,亦如此,使二者取得动态的平衡。
接下来,谈谈文言文教学。虽然文言文和我们是渐行渐远,但作为经典,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因为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通过它可以吸收优秀文化营养和民族智慧,传承民族精神。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并没有重视文言文的人文价值,甚至把其当做教学的“负累”,教学时大多从应试角度考虑。思想上的不重视也导致了行为上的问题,教师往往在翻译课文、把握文言句式、理解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等僵化的教学方式中使文言文教学无趣,加之本身由于时间的久远给学生造成的理解困难,从而使困难增强。所以,我认为,如果说我们对现代文教学的研究“田地”里“庄稼”多,“杂草”也多的话,那对文言文的研究“田地”则土地贫瘠,可能“庄稼”不多,“杂草”也不多。为了其“土地”更加“肥沃”,我们需要用“语文味”来给它“施肥”,再联系上文来看,文言文在当前的教学现状下,应同时重视“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紧承上言,再从实践层面谈谈文言文复习课如何教出“语文味”。就当地情况而言,很多教师还是按新课教授法来教复习课,逐课依次把学过的知识重述一遍,这样做似乎也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还是零散的,不成系统,这样不仅容易遗忘,而且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我在复习时采用分类的方法,把《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陋室铭》这几篇归为一类,从文章、文化、文学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复习。
第一,从文章的角度来讲,把这几篇放在一起,既能让学生了解古代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又能通过比较强化学生对“铭”文体的认识;另外,作为复习课,这几课所涉及的文言现象以及课文的翻译等知识,不宜在课堂中讲,一是时间不允许,二则此做法会令学生厌烦。关于这些内容怎么教,我作了一些尝试,我把这几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关键语句找出来(这里不一一列举),提前打印发给学生,然后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做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均衡分配),合理分工,就这些内容以及作者的介绍,与作者有关的奇闻趣事、文章表达的主旨等内容办手抄报,然后小组间传看,选择好的张贴在班级的墙上。学生兴致很高,都想自己的小组能胜出,所以能发现其他组的错误之处,无形中巩固了旧知。通过办手抄报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那些繁碎的文章知识就不显得那么烦了。
第二,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这三篇是寄情山水,《陋室铭》是托物言志,通过分析,得出古代文人常将自己的感情、志向寄托在自然风物上,所以,就产生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写作手法,后来这些手法成了散文常见的写法,可以让学生从现代文中找一找此类的文章,如《春》《行道树》等。另外,从语言表述上,可以看出,《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小石潭记》以散句为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则都是骈散相间,但又有区别。把这几课的文字材料放在一起比较,学生很容易分辨出来。
第三,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这几篇文章从“借景托物、抒情明志”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忍且韧”的共同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不知哪位美国作家在他写的关于中国人的性格的书中就说过“忍且韧”是中国人的较突出的性格特征,的确如此,从这些古文中不难发现这一点;不仅如此,我们可以联系《鲁宾逊漂流记》,还可以给学生介绍梭罗的《瓦尔登湖》,让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古代中国人注重审美感受和道德修养,重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融(即物我交融,更高层次则是天人合一),而不像西方人那样注重对外部世界的科学考察(这一点作为课外思考的作业)。
为了目标的达成,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诵读法。这几篇文言散文语句优美,富有音韵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因此读的本身就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与此同时,学生能在反复朗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品味人物的精神与文章的内涵,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我至今还难以忘记当年学《出师表》的感受,至于文章具体语句的意思当时是似懂非懂,但课后,当独自一人在学校旁空旷的田野上来回背诵它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冲动在心底油然而生,我甚至觉得这种情感对于我的性格和精神有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教此文的时候,这种记忆又苏醒了,诸葛亮的“忠贞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今天仍然能打动我。在这几篇文章中,《岳阳楼记》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可能是由于在诵读中体会到范仲淹的思想境界比其他文人要高的缘故吧(关于这一点,下文将会阐述)。我想当年做学生时因诵读而生发的感受,也可以推及到我的学生身上,即使每个学生的感情兴奋点会不同。可见,诵读是情感萌发的催化剂,我们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
(2)品赏关键语句。透过课文,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在被贬,人生失意之时,并没有也不敢把满腹牢骚诉诸笔端,而是借自然山水来娱情消遣或排遣忧愁,这是何等的隐忍!而且他们也不是从此一蹶不振,而是励精图治,为民造福,又是何等的达观与坚韧!例如在《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一种自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是一种旷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一种不变的信念和抱负,“何陋之有”是一种坚韧;《小石谭记》中虽有“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种因凄清之景而兴起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但柳宗元毕竟也能走进自然而“心乐之”并“伐竹取道”,其寄情山水的兴致可见一斑,此外,他被贬之后也曾表明心迹“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在《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表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济世情怀;在《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语句表现的是范仲淹怎样的博大胸襟啊!不管朝廷对他如何不公正,他总是“以天下为己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如果说以上三位多少含有苦闷情怀,那么范仲淹则丝毫没有,除了他的精神境界崇高外,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解读他,他还有着政治家所应具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素质。
(3)讲故事。四位文人都具有“忍且韧”的性格,但“忍与韧”的程度是不同的,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从而使文言文复习课既有深度又有趣味。这里以柳宗元与刘禹锡为例,他们是好朋友,也是同一年考上进士的,又都因参与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而遭贬谪,贬谪后都著有流传千古的文章,但二人的心境却不同。柳宗元面对造谣诽谤、人身攻击等残酷的政治迫害以及在永州艰苦的生活环境,悲愤、忧郁、痛苦,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而刘禹锡被贬为和州通判时,和州知县多方刁难,先叫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他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贴于房门,知县一气之下又令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南门调至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刘禹锡见此情景,又作了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知县肺都要气炸了,于是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通过这两个故事之间的比较,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古文人共性与个性的同时,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面对失意与痛苦,如何面对他人的质疑与诽谤,启发学生在批判中学习古文人的“忍且韧”的精神,树立新时代的人生观。
以上的思考与做法,是在“语文味”的指导下进行的,也许显得很粗拙,但只要不有损“语文味”的名声,就可以聊以自慰了。
王庆梅,教师,现居安徽全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