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0812

[ 杨金成 文选 ]   

浅议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 杨金成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推动了学生实现预期的目标,使本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有趣;也能强化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愉悦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下具有新颖性和艺术性的语文课堂提问的一点看法。
  一.巧妙设疑,提问要有针对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提问,就是通过设疑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提问要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通过提问查明学生对已学习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做出补救;二是通过提问提示学生注意掌握新知识的要点和学习方法,引起新旧知识联系,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三是提问完成课堂任务,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形成了能力,发展了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设计提问方案,对于提问的目的,提哪些问题,提哪些学生,希望得到什么结果等等,都必须仔细考虑,切不可马虎大意,更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否则就可能问些没头没脑的问题,使学生不得要领,如坠十里烟雾,茫然无措,甚至闹出笑话。
  心理学表明:学生思维是从遇到问题开始起步的。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抽象思维训练,从而带动其他各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就必须在问题发现和设计上大做文章。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重点、难点,围绕教学中心、关键问题,有计划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努力使提问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通过紧扣这些重点,经过精心设计,在什么地方提,提什么,以什么方式提,这种提问才是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的关键。如在教学《老山界》一文时,如果直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积极性将全无。不妨根据文末一句话“老山界是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提出几个小问题:(1)“难”表现在哪些方面?(2)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对待的?(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反复地研读课文,能够比较迅速地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上,而红军战士又是以苦为乐、等闲视之的,进而深入挖掘,便能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表现了红军战士勇敢、镇定乐观的革命精神及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这样,随着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大题、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激发兴趣,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设计问题与学生读课文时的感触息息相关,学生似有感触,又不确切。作为教师就要把提问问在学生的内心感受之上,把学习课文与学生的情感联系起来,使学生再不是冷峻的读者,而是事件的参与者。新鲜、特别的感受就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令学生对所提问题既感兴趣,又觉得颇费心思。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被激发起来了。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时,我是这样开头的,先播放《漫画:谁都没有错》的动画,当两个卡通动物为是“6”还是“9”争辩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我便提问:同学们,你们想给他们准确的答案吗?你们想弄清楚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吗?学生踊跃举手回答,他们的激情就被我调动起来。
  当然,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启发性,那些“什么是”“对不对”的满堂问,就是典型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提问。而提问要有启发性,是指提问要贯彻启发式原则,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与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体现提问的启发价值,使学生不仅说出当然,还说出所以然来,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留有余地,提问要有一定的适度性
  提问的艺术还表现在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适度性,更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动一动脑筋,克服一定的困难,完成答案,这样会更深刻。我国许多教育家把这样的提问情景比作“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吃”,即通常所说的“跳一跳,够得着”,也就是,提出的问题既应该难不住他们,是能够回答的,又应该有思考的余地,需要经过努力才能作出正确的反应。苏联教育家把它表述为“最近发展区”。因为,如果提出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学生不做任何努力,就很容易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他就觉得没有意思,不能产生积极性。如果提出的问题过难过深,或提问不得要领,不着边际,大而空,学生虽然经过艰苦努力,也回答不出,就是说怎么跳也摘不到果子,就会心灰意冷,出现“酸葡萄现象”,丧失了积极性,使本来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变得没有吸引力了。只有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恰到好处,学生经过一番努力,能正确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是说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这样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锻炼他们跳起来的本领。
  
  杨金成,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浅议语文课堂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