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0805

[ 刘 畅 文选 ]   

湖北公安方言中的颜色词研究

◇ 刘 畅

  湖北省荆州市所辖的公安县,在方言分区上属于西南官话区中的荆沙方言区。公安方言,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柴米油盐,与普通话中都有相对应的词语,而且,由于公安处于荆沙方言区内,有古楚文化的历史背景,有许多事物,普通话还没有相应的词,如:侧(卖弄)、得(得意)、化生子、歪歪声、biáng(一只眼失明)、chà(约、邀请),具有很独特的风格和很强的系统性。在语音方面,公安方言与普通话调类很接近,但在调值上,普遍低于普通话的调值,另外,与普通话相比,公安方言平翘舌不分,鼻边音不分。在颜色词的使用上,湖北公安方言也有很多独特的结构和习语,传神地描述某种颜色,绘声绘色地述说某个事物,或者是生动而幽默地表达某种意思,本文将探讨公安方言中颜色词的特点,并将其与普通话做相应对比。
  一.表达颜色时的独特方式
  在形容某种颜色时,公安方言中有一些独特的词法结构,从语义上来指称色彩和描绘、刻画色彩的状态,从而把颜色中微妙的程度差别和给人感受的差异,轻松而传神地表达出来。
  (一)独特的词法结构
   1.“AA色”式,一般用作形容词,指颜色较浅。如:
  (1)他身穿灰灰色的外衣。
  (2)那姑娘的衣服黄黄色,蛮标致(漂亮)。
  此外,还有红红色、蓝蓝色、淡淡色这样的说法。这类颜色词一般作定语,如例(1);有时也作谓语,如例(2)。这种结构是两个词根相叠与一个作词缀的“色”结合而成的合成词,普通话中没有这种结构,只有如“绿油油、红通通”这种一个叠音词缀和词根的结合。
  有意思的是,“淡淡色dandanse”不仅可以表达颜色浅的含义,而且可以用来形容人脸色不好看,不热情的样子。比如:
  (3)他脸上淡淡色,我就没说下去了。
  2.“颜色+一字+哒”的结构,形容词性,一般在句子中作谓语,也可作补语,形容或修饰的对象很广,感情色彩上也是褒贬意均可。这一类词语,结构独特,因为有与前面成分紧密结合的带语气的“哒”,一般只能放在整句或者分句的末尾。在表意方面,与普通话中的“绿油油、红通通等”相似。但都有程度增强的性质,并带有轻微的感情色彩(惊讶、赞赏或厌恶)。
  ①[绿茵哒]luinda:绿莹莹的样子。例如:
  (1)油江河受了污染又没得人治理,河水绿茵哒,臭气熏天。
  ②[红通哒]hongtongda:很红,红透的样子。例如:
  (2)小张蛮急地跑过来,脸跑得红通哒。
  ③[黑黢哒]hequda:很黑很黑的样子。
  ④[白晶哒]bejinda:白而晶亮的样子。
  ⑤[黄嗪哒] huangqinda:不大好看的黄黄的样子。
  值得一提的是,颜色后所加的字都是与颜色“绑定”的,如果随意置换,就会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如:“红晶哒、白黢哒”之类的表述就不存在。“哒”字也与前面的成分紧密相连,不能舍去,否则就会产生表达不完整的感觉。
  (二)独特的语汇形式(对颜色的方言化定义)
  普通话中的某些颜色词在公安方言中被采取了不同的语汇形式,还有一些颜色词,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词语来表示其色彩状态。
  ①[白卡卡]bekaka:脸是病态的白色,又作[卡白]或是“[煞白]kabe”、“[白煞煞]becaca”。
  ②[乌]wu:形容颜色黯淡,了无生气。或是形容略显病态的肤色。
  ③[酱色]jiangse:褐色、赭石色、咖啡色。也作“[烟色]yanse”。
  ④[军绿]junlu:军队制服一样绿而略黄的颜色。
  ⑤[草绿]caolu:青草似的较深的绿色,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墨绿”。而该词在普通话中意为:像青草一样绿而略黄的颜色。(《现代汉语词典》p108)这个词是家乡人借用环境命名的典型,与普通话中指称的颜色是不同的。
  ⑥[水红]suihong:很浅的粉红色。
  ⑦[“深浅程度+色”]深蓝、浅蓝;深绿、浅绿等。
  二.取颜色词的引申义构成常用的新词
  “白”
  在普通话中,颜色词“白”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如取自“白”的本义——“颜色”的“白雪、白银、白纸”等,但根据语素取义角度的不同,公安方言中,取“白”的关于“空、无用、假”等引申义,构成了一些新词。
  ①[不清白]buqinbe(形容词):
  a.不精明,糊涂;
  b.历史、名誉等复杂,不清楚。例如:
  (1)一般人都不会愿意和他结婚,因为流言中关于他的那些不清白的往事。
  ②[日白](ribe(动词):闲聊、吹牛。也作“[说白]suobe”、“[讲白]jiangbe”、“[誇白]kuabe”。例如:
  ③[戳白]cuobe(动词):撒谎。也作“[扯白]chebe”。例如:
  ④[日白鬼]ribegui(佬lau)(名词):指不守信用,不可信赖的人。也作“[戳白鬼]cuobegui(佬lau)”、“[白说僚]besuoliao”、“[见鬼佬]jianguilao”。
  三.事物描述的颜色词化
  公安人喜用直接的视觉效果来描述天文、地理以及一些器具和用品,其中不乏一些颜色词,这些语言往往形容贴切,妙趣横生,使用起来,说话人和听话人都觉得形象生动。
  ①[鱼肚霞]yuduxia:朝霞。
  ②[白龙暴]belongbao:狂风夹暴雨,形似白龙。
  ③[金钩子闪]jingouzi san:强闪电(取其总是似一把横贯长空的锋利的金钩的形态)。[扯金钩子闪]che jingouzi san(动词短语),有两种用法:
  a.闪强闪电。
  b.故意临时编制谎言,借一件事来避开另一件事。例如:
  (1)我刚要他帮我去拿一下书,他就扯金钩子闪说有别的急事。
  ④[月黑头]yuehetou:无月的夜晚。
  ⑤[挨黑]aihe:傍晚。也作“[煞黑]sahe”、“[扎黑]zahe”。
  ⑥[墨笔]mebi:毛笔。
  ⑦[靛笔]dianbi:钢笔。
  ⑧[靛水]diansui:钢笔用的墨水。
  ⑨[灰面]huimian:面粉。值得注意的是,[吹灰面]cui huimian:表示“发脾气”的意思。
  四.公安方言中颜色词的历史积淀
  根据王群生的《湖北荆沙方言》一书中的调查考证,从公安方言中一些很常用的颜色词的引申义的特点来看,还有一些是继承和发展了古词语的引申义。
  (一)“黄”
  1.[黄昏]huanghun:
  a.傍晚。
  黄昏的本义是“天将黑时”。《说文》:“黄,地之色也。”“昏,日冥也。”
  b.糊涂。
  《楚辞》中的作品,多次用到“昏”。如“昏微遵迹”(《天问》),“固将黄昏而终身”(屈原《九章·涉江》)。这些“昏”一般都作“暗、乱”讲。《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引申为‘昏闇’(糊涂)。”
  “黄昏”一词在《楚辞》中的出现,至少说明在屈原时代,今湖北荆沙一带就有“黄昏”一词。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公安方言中,“黄昏”一词,特别是它的引申义“糊涂”等,用得极广,极频繁。例如:
  (1)“小伙子栽到水里,喝了几口水,就搞黄昏了。“
  2.[黄]huang:“黄昏”还常省去“昏”,作“黄昏”讲,且是“黄昏”的引申义。
  a.不讲道理,不明事理。
  “黄”还能作构词成分,构成“糊涂”类新词。
  [二黄]erhuang、[二黄八调]erxuangbadiao:指糊里糊涂,不讲道理。
  [黄腿]huangtei:糊涂的,不讲道理的人。
  [喝黄汤]huohuangtang:糊里糊涂。也作“喝黄昏汤huohuanghun tang”。
  b.无分寸。
  [开黄口]kaihuangkou、[开黄腔]kaihuangqiang:无分寸地乱开口,说大话。
  (二)“朱”
  “朱”在公安方言中做颜色词的情况较多,如:朱色、朱红、朱红漆等。尤其是老人喜用该字。但在公安方言中,由于词语语义的历史积淀,“朱”还具有除颜色外的其他含义。王群生在《湖北荆沙方言》中,探索了这个含义的古词语来源。
  [朱]zu:在公安方言中是愚笨、迟钝之意。例如:
  (1)你这人朱里朱气。
  《广雅》:铢,钝也,也作朱。庄子《庚桑》:楚人谓我朱愚。因“朱、猪”同音,人们往往将朱误写为“猪”。
  五.含颜色词的惯用语
  公安方言中有不少含颜色词的惯用语,其结构、意义都比较稳定,有些四字格短语甚至已成了公安地区的成语,无论男女老幼,皆是张口即来,在谈话中出现,不像在普通话中使用成语时因书面化而时显“掉书袋”的呆板,反使说话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更增添了很多的幽默感。
  (一)四字格固定短语:
  [裹不清白]guobuqinbe:说不清楚,啰嗦。
  [乌早八早]uzaobazao:天刚亮。
  [乌眉罩眼]wumeizaoyan:脏,黑黢黢的。
  [乌漆抹黑]wuqimahe:黑乎乎。也作“[乌漆墨拱]wu qimagong”
  [黑黢麻拱]hequmagong:黑洞洞,黑漆漆,多形容天色。也作“[黢麻老黑]qumalaohe”。
  [黑汗水流]hehansuiliu:劳作辛苦,汗水淋漓。又作“[黑汗八流]hehanbaliu”。
  以及[二黄八调]([二黄])
  在这些四字格固定短语中,[黑黢麻拱]和[乌漆抹黑],不仅可以形容具体的颜色,还可以形容“社会风气”、“人心”等抽象概念。例如:
  (9)那些的贪官污吏啊,心里面乌漆抹黑的。
  (二)其他惯用语:
  [开黄口/腔]、[喝黄汤]([喝黄昏汤])、[扯金钩子闪]、[吹灰面]
  
  刘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学生。

湖北公安方言中的颜色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