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植根于语文的人文属性中。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信息与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语文的本质属性除工具性外,还具有最重要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本文就这一课题从课程沿革、培养人文精神、教学模式和考试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中国教育体制中关于大学语文教育基本纲领的要点:
1978年,由当时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等倡议在国内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1996年,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有着较高的人文含量,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增强其运用母语能力的重要课程。2O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致函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2008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是以国家发展规划的形式,对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再一次强调。由此可见,在大学开设语文课,对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大学语文的独特功能及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然而,目前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
一、尴尬与期待的悖论——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成了高职教育唯一的指挥棒。很多高职院校都紧盯市场需求,视市场为罗盘,市场左右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量身定制出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有意无意间变成了职业培训的速成基地,一味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常常导致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方面,以人文教育为主的课程往往靠边站,缩减课时,为专业课、专业技能课让道。边缘化早已成为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的普遍生存状态,不少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甚至没有大学语文课的一席之地。
近年来,在大部分高校,尽管大学语文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实际上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在公共课的系统里,英语四六级对学生最有吸引力,因为它们与综合评价及就业直接挂钩。大学语文课则越来越边缘化,甚至面临被放逐或自动取消的危机。如果你问一个大学生或研究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回答是:最重要的是英语,还有专业课考试。现在大学生用于学英语的时间非常多,很少有时间看文化素质方面的书。据了解,许多大学虽然规定必须选修文科的课,但学生学英语的时间是学中文的6倍以上,甚至更多。学生不重视,很大程度上与学校漠视大学语文课有关。学校把大学语文作为公共选修课,任凭学生的兴趣来决定是否学习,各专业也把大学语文作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来看待,近年来,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院系越来越少,大家都重视大学英语的及格率,把它作为衡量体系。由此可见,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二、坚守与创新:大学语文的改革策略
(一)开展专题讲座,提供鉴赏范例
近年来,我们运用了多种权威教材,尝试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有文体分类教学模式、文学史主线模式、经典文本选讲模式和专题讲座模式。现在又尝试“专题+文选”的模式,教学效果较显著。我们借鉴《中国文学十五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的框架,整合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确立不同专题,选讲经典文学作品,内容涉及时代文艺思潮、作家思想品格、人生态度及文学成就等,既增加了知识含量和学术含量,又打破了单篇作品的八股式分析,从而改变了大学新生对语文学习的刻板印象和厌学情绪。专题讲座模式传授学生科学的批评方法,为他们提供鉴赏范例,使他们学会辨别作品的良莠,以及增强他们对文学名篇的学习趣味。课外适当布置一些研究型题目,让学生查阅资料,如梳理李隆基与杨玉环爱情悲剧在诗歌、戏剧、小说不同文体中的不同描述,探析网络文学的爱情叙事模式,撰写关于文学名家名著的鉴赏论文等等。课外专题练习是课堂内容的延伸,既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又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话题演讲,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基础性课程的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学既要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又要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对学生的不当见解,教师应能够及时予以引导。教师要善用启发式教学法,提问要有针对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个性化的联想是发散性思维的体现,大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写、多说,把个性化思想表达出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教师可在课前设计一些研讨性课题,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课题内容,使学生具备敢说、敢问、敢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此外,我们也可以积极实践话题演讲练习,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说服人、影响人、感染人”是演讲的一般目的,学生的演讲不限制题材,可以是生活学习中的感悟,如“大学,我们究竟学什么?”“爱,就在身边”;也可以是文学名篇的推荐和评论,如“读路遥《平凡的世界》有感”、“李清照诗词的文化开掘”、“郁达夫小说的形象特性”、“谈海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等等;也可以是特定主题的演讲等。话题演讲既是学生收集材料和提炼思想的过程,更是面对班集体的一次心灵展示。演讲可以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理解,提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既能提高集体荣誉感,也可以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能真正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
(三)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觉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的单一作用相加之和。引进多媒体教学机制,用丰富的充满美感的画面和饱含情感的声音营造一种艺术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文学的内涵和魅力,从而发自肺腑地热爱母语,体验文学作品的精彩,感悟语文学习的美丽。我们可以制作教学课件,使用多媒体技术,用丰富的资源、大量的信息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讲解诗词散文名篇时,适时使用诗配乐朗诵;在讲解较难理解的戏剧作品时,配合播放相关影像资料以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网络也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学生可通过网络浏览大量的信息,搜集相关材料,也可与网上的文学社团及学习小组联系。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制作专题课件,利用精练的文字与优美的画面展示个人独到的文本解读。笔者曾经组织学生拍摄MTV、制作Flash和博客来完成课外专题练习,学生精美的作品创意非凡,成效令人感奋不已。有了好奇心和自信心,大学语文的学习将是启人感悟、促人成长上进的一段心智历程。
(四)改革考核办法,注重平时成绩
长期以来,传统的考试形式都是书面闭卷考试形式,这是一种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比较有效的形式,但也有片面性,它会直接导致学生养成考前复印课堂笔记、考后丢弃笔记的坏习惯,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正与高校倡导的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要改革考核办法,以综合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应把整个动态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目标,增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平时成绩的评定范围可包括学习态度、搜集的研究材料、论文的质量、发言的见解水平、知识掌握的灵活性等等。期末考试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闭卷考试,也可以是开卷考核,还可以是论文式,从而彻底转变传统考核模式,实现从注重结果到学习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总之,文学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的心灵经历和感情积淀。一个没有名著诞生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不读名著,不读本民族文学的人,他的文化素质肯定是不健全的。因此,我们不能仅把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定格在技术层面上,还应该站在“大语文”的角度,从思想水平、道德修养、知识视野、审美情操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对正处于“灵魂”发育期的大学生,提供一份可贵的精神营养。
参考文献:
[1]曾丽华.创新教改理念创新教改方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8,(07).
[2]张晓慧.浅谈语文创新教育的首要前提[J].职业教育研究,2007,(06).
[3]陈慕鸿.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朱立 河南化工职业学院院长办公室 45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