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感叹:“人比黄花瘦”;毛泽东高唱:“战地黄花分外香”;《西厢记》低吟:“碧云天,黄花地”。“黄花”是吃的那种吗?非也,此黄花非彼黄花。其实这些诗句里的“黄花”就是我们熟悉的菊花。
古诗词中直接用菊花一词的不少,我们熟知的陶渊明的诗句里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等,菊花成了众多文人骚客倾慕的对象,它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
屈原的《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人元稹的《菊花》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些诗句都象征了作者品行的高洁;也有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它还是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节操的象征,如白居易的《咏菊》“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杜甫的《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菊花已成为文学作品一个经典的意象。其实,除了以上这些,菊花还有它精彩的另一面,但这又不是“菊花”能替代与表达的,非得用“黄花”才能言及。它好就好在“黄”字上,我们可以不在意那是什么花,“黄”却自有它的内涵。
《说文》对“黄”的解释是:“黄,地之色也。”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又是黄皮肤的人种,这个“黄”色博大而又深厚。菊花的颜色不只有黄色,还有其他色调,为什么偏以“黄”命名?黄色是菊花的主色调,可以区别其他的花色,且古人以“黄”为贵。金子是黄色的,皇帝穿的袍子、戴的帽子、用的器皿都是黄色的,佛像也是黄色的。从宋代以后,黄色是皇帝专用的颜色,可见黄色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举足轻重。
含有“黄花”的诗词多出现在唐代及其以后的文学作品里。如白居易《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中的“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宋代王十朋《芦花》中的“悲秋已过黄花节,照眼浑疑白帝城”,纳兰性德《清平乐》“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菊花”被称为“黄花”,有着民族习惯传统积淀的原因。诗贵含蓄,用“黄花”比用“菊花”更符合文人的文化习惯,更适合读者的阅读需求。“黄花”又通常指女人,娇嫩、淡雅、清瘦。最哀婉的黄花诗句是李清照《醉花阴》里的三个句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词是作者与丈夫别离后,因心生思念而作。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阁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如果说“瘦”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的话,那么“黄花”更为这个效果平添了几分姿色,如果没有用“黄花”来作比与陪衬,那“瘦”就逊色多了。黄花的花瓣较细长,很容易与瘦产生联想,贴切而又生动,如果换成“人比菊花瘦”,这意境定会逊色几分。因思念而茶饭不思,因难以下咽而衣带渐宽,因憔悴而面黄肌瘦,“黄”更容易让人想起倦怠的面容。这“黄”字让瘦的效果锦上添花,真叫人拍案叫绝。
黄花的色调又让我们想起落花,可它比落花更能给人想象的空间,它透着秋天的色彩与滋味。我们的脑海会浮现出萧萧的落叶,凋零枯黄的花朵。这深秋的寒意衬托出了一种孤独和凄惨的气氛,如北宋晏几道的《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红的枫叶,黄的菊花,色彩很绚烂,情感孤独与悲哀。“红”和“黄”两字,都是指颜色,不管是从句式用字的搭配上,还是从视觉的感应效果上,这二字都很配,如果把黄花换成菊花,就没有了形式上的色彩对比和直观的效果了,所以这里的“黄花”比“菊花”更巧妙。
宋代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中的黄花是已经凋零的菊花,如果将“黄花”换成“菊花”,意境的深意就会大减。菊花满地,那有可能是有人刻意摘的、损坏的,就没有了飘零之感,就失去了凄凉之美。而“满地黄花堆积”,这黄花比菊花更具神韵。
黄花的文学意境不仅有低调的一面,它也有灿烂的一面。秋天是清冷、萧条、枯黄、冷瑟的,而一朵金灿灿、黄澄澄的黄花开在这样的季节,就别开生面了。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里这样写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战地”是野外,那“黄花”必是经过炮火硝烟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芽的野菊花,漫山遍野,一大片一大片的,黄得那么耀眼、明净。毛泽东笔下的黄花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更显得美丽,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情感是豪迈的,这“黄花”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旺盛,看到了战争的胜利。
黄色代表收获,也是权力的象征。黄巢有一首非常霸气的《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它的大概意思是:菊花盛开之时其它的花草都已凋落了,而菊花盛开所发出的阵阵香气直冲云天,浸透长安城,整个长安城所看到的都是像戴着黄金甲的“菊”花。整首诗不见一个菊字,我们却能感受出写的就是菊花,其中一个“黄”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新颖的比喻,极写菊花盛开时的瑰丽与壮观,把菊花与盔甲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菊花以战斗的姿态。
(王骊 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 40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