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界不断高喊“有效课堂教学”。于是乎,“有效”随后席卷了语文教学,可谓“深入人心,扎根课堂”。
何为“有效性”?拜读了众多颇有见地的相关文章后发现,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学,老师采用各种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体验求知的过程,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谐、持续的发展。
陶行知老先生有句话非常经典,即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语言质朴,内涵深邃,其实质也指向了有效教学。诚然,教学之事并非“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在“授人以渔”时我们更要讲究方式方法,使我们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以最有效的方式掌握“渔”的方法。我们在感叹陶老先生此话的深邃性和前瞻性的同时也行之有效地将“有效课堂”提上日程。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过程的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发现,追求“有效教学”工夫在备课上,功力在思考中,落实在比较后。换句话说,教师不能只是将“有效”停留在“口号”上,教师最重要的是把精力用在备课上,认真思考、反复比较,不应该满足于形成一个大致的教学思路,而是在形成“这一个”教学思路的同时,还应该根据“相同的教学背景”去设想“另一个”或“另几个”教学思路,反复权衡,认真比较,从而确定出最理想的“那一个”。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走向“有效课堂”,我们的教学也才有可能成为“有效教学”。
笔者愚拙,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三易其稿后对“高效教学”才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一稿设计
一、课题导入
(分析课题,认识记念对象“刘和珍”。)
二、写作背景介绍
三、研习文本
(一)一读文章,找出与“刘和珍”相关的事迹,分析“刘和珍”其人。
1.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2.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3.虑及母校,黯然至于泣下。
4.始终微笑的,态度很温和。
5.欣然前往请愿。
刘和珍:追求真理,热爱革命,和蔼可亲,热爱祖国,有责任感,重情重义。
(二)二读文章,找出文中“你认为难以理解的,不易把握的或者意蕴深沉的、富有思想含量的语句或段落”,并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所表达的丰富感情,深刻思想。
(学生边读边画,组织讨论。)
文章有对烈士遇难痛心的叙述,对烈士精神热情的歌颂,对反动派及其无耻文人的揭露,对三一八惨案的深刻思考和总结,对庸人忘记历史的悲哀,对真的猛士的激励和对未来由衷的期望。
四、《我爱这土地》赏析
五、文章小结
【反思】:这节课的设计,笔者认为最大的优点在于“以读带赏,以读促赏”,在充分介绍文本背景的基础上,狠抓了语言的品味和鉴赏以及情感的把握。通过对文章中名句的反复品读、揣摩、品味、涵咏来分析鲁迅先生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深厚思想感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和语文新课标精神是相符的。但笔者自己在备课后发现这堂课可能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学生对先生那种“哀痛与愤怒交织的、冷峻中包裹着热烈的、朴素但很真挚”的语言难以把握。尽管是讨论,但由于学生水平限制,对这些语句的赏析可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难以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大大的减弱了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稿设计
一、展示刘和珍相片
二、了解时代背景
三、把握作者感情
1.(PPT1)钱理群先生的话。“鲁迅始终在‘说话’(‘写一点东西’)与‘不说’(‘不写’)间犹豫徘徊”……“我们可以把这贯穿全文的‘说’(‘写’)与‘不说’(‘不写’)的往返起伏看作一个情感(心理)的内在线索。”
2.一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曲折盘旋,欲吐还吞”的语句,初步把握鲁迅先生的思想。
(PPT2)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一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第二次: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第三次: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第四次:呜呼,我说不出话。
3.二读课文,讨论“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背后作者的感情。
第一次:对学生的感激、敬仰、赞美,更多的是无比的悲痛。
第二次:对反动派仇恨刻骨,饱含了作者激愤之情。
第三次:深刻反思,呼唤庸人起来抗争。
四、三读课文,认识刘和珍,再次体会作者感情
(PPT3)1.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2.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3.虑及母校,黯然至于泣下。
4.始终微笑的,态度很温和。
5.欣然前往请愿。
刘和珍:追求真理,热爱革命,和蔼可亲,热爱祖国,有责任感,重情重义。
五、分析刘和珍“死状”,升华作者感情
(PPT4)受伤部位:心、肺、头、胸等致命部位。
中弹方向:背部入;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中弹数量:“中了四弹”,枪林弹雨。
作者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记录反动派用武力对待手无寸铁的爱国青年并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凶残和兽性。
六、文章小结
【反思】:这节课的设计紧紧把握作者的情感,以情感为线索展开文章,通过对内容的不断深入把握作者深邃的感情,思路清晰,最后通过对刘和珍的死的分析,使情感达到高潮,继而立刻收尾,使作者的情感萦绕于学生心中久久不散。
在不断思索中,笔者又发现了这堂课可能会存在的几个问题:
1.先生的文章之所以难懂,最主要的是先生奇崛深刻的语言,但是时间的久远相隔,社会背景的迥异,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虽然课前有详尽的背景资料介绍,但学生可能依然无法很好的体会到当时社会的悲哀,所以,如果直接让学生通过对先生“欲说还休”的语言去把握作者的复杂感情,可能有一定难度,虽然在教师的启发下,在同学的补充下能够完成分析,但个体的自我感触也不会很深刻。这会大大降低课堂的有效性。
2.从鉴赏的角度和顺序来说,学生更容易接受感官的认识、理性的升华这样的鉴赏顺序。这也是符合人的鉴赏美的心理特征。
第三稿设计
一、影像资料导入
(与文字资料相比,视频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吸引学生从而提升学生情感。)
二、展示惨案后社会评论
(刘半农《呜呼,三月一十八》,诗歌浅显易懂,是惨案的纪实,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回到当时,感受当时,这样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先生的感情。)
三、初识刘和珍 (刘和珍君是先生的学生)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刘和珍的形象,这既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了检查,也奠定了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
四、走进刘和珍(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一)阅读文章记叙刘和珍事迹的相关内容,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1.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2.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3.虑及母校,黯然至于泣下。
4.始终微笑的,态度很温和。
5.欣然前往请愿。
刘和珍:追求真理,热爱革命,和蔼可亲,热爱祖国,有责任感,重情重义。
(二)分析刘和珍的死 (惨象)。
[明确]受伤部位:心、肺、头、胸等致命部位
中弹方向:背部入;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中弹数量:“中了四弹”,枪林弹雨
(三)分析刘和珍死后社会的反应(流言)。
补充材料:陈西滢《死地》(1926年3月27日《现代评论》)
段祺瑞3月17日晚上对卫队旅军官的“叮嘱”
(这两则材料的补充,使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暴徒”和“受人利用”的无耻,也将学生的感情激荡得悲哀和愤怒)
(四)分析整个社会的黑暗,把握作者感情。
1.教师配乐朗读文章第一部分第三段
2.学生找出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悲凉、愤怒、哀痛
3.分析重点词语:浓黑的悲凉、它们
4.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该段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当时的社会与事实有了直接的感触,自身的情感已经升华到了一定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再去把握作者的感情已经是水到渠成了,对重点字词的分析学生也能以作者感情为基础,游刃有余的分析。)
(五)分析刘和珍的精神(真的猛士)。
1.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段相关句子
2.分析“哀痛者”和“幸福者”
补充材料:
秋瑾。(熟悉的人物更有利于学生对刘和珍这种精神的理解。)
《论睁了眼看》: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明确】哀痛者:为国家、为社会民不聊生而哀而痛。
幸福者: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的幸福生活
敢于起来抗争。
师:刘和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有刘和珍这样的人,中国不会灭亡;有刘和珍这样的精神,中国将永远立于世界之林,岿然不动。刘和珍是中国的青年,是有中国气节的青年,而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怎能不让作者为她奉献上他的悲哀与尊敬呢!
(文章到此,情感水到渠成,达到巅峰。)
五、怀念刘和珍
师:刘和珍走了,带着她对这个社会的眷恋和不舍,我们可以写文章怀念她,我们可以立纪念碑怀念她,但对烈士最好的怀念是什么?
(“继续革命”,意外的惊喜,学生竟然异口同声一致高喊。)
齐读:苟活着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下课。
【反思】这堂课的设计笔者认为是结合了前两节课的优点,用事实去感化学生,用事实去铺垫学生的感情,由浅入深,自然流畅。课堂结构较清晰,以刘和珍为主线,采用了“同类合并”的方式对文本的内容适当加以整合。
叙:从“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入手,整理出“记叙”一条线——刘和珍其人与其事。
议:从社会上人们对“刘和珍其人与其事”的反应和态度入手,整理出“议论”一条线——对刘和珍其人其事,人们有着怎样的议论。
情:从作者鲁迅先生本人的看法入手,整理出“情感”一条线——作者对刘和珍及社会上的一些人的反应又有着怎样的态度。
经过对文本的梳理,虽然改变了文本原有的结构顺序,但教学内容集中了许多,“叙”、“议”、“情”三大板块的内容清晰可见。按照三大板块的内容循序渐进,教学线索也清晰了许多,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因头绪多而不断重复的可能性。按照这种思路实施教学,更为便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也可能会更好。(事实证明是对的。)
通过《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三改,笔者发现,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如果手里能够握有两条乃至两条以上在“相同教学背景”下的不同的教学思路,那么我们也就有了权衡、比较和筛选的可能,评判教学效益的高低也就有了依据。而所有这些,都应该是教师备课时需要完成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因为没有比较,就不能实现“教学优化”的目的;没有比较,就不能区分“教学效益”的高下。所以,我们在实施有效课堂的时候,我们可以关注课堂中出现的点点滴滴,也可以为了更好的生成而有很好的预设,但只有比较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有效”。
(钱玲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白泉高级中学 3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