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2期 ID: 163405

[ 史存敏 文选 ]   

三自主教学模式下的《论语》教学实践

◇ 史存敏

  《论语》选读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相关的教学法纷至沓来。实践中,笔者认为当前《论语》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很多教师仍然是沿袭着“满堂灌”的旧式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参与,课堂还是教师的独角戏台。这种情形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无法凸显《论语选读》作为选修课的选修特色。
  其次,部分年轻教师的个人修养不足,他们本身对《论语》、孔子及儒学的认识都不够深入,让他们去执教《论语》选读,并且沿袭“满堂灌”的旧式教学模式来教授求知欲强烈的高中生,恐怕教学失败事小,误人子弟事大。
  最后,针对一些老教师而言,他们的修养足以应对高中生的需求,但或许是因为他们对旧文化有过多的情感,以至于对《论语》教学重点的把握失之偏颇,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过犹不及”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三自主”教学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何谓“三自主”?“三自主”的根本原则就是: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自主学习,课后自主复习。从这个意义上说,“三自主”并非是一种僵死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贯穿于教学的精神,任何追求发挥学生主动性精神的教学方式都可以称作“三自主”教学模式。
  在《论语》教学中,“三自主”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解决上述教学难题。
  第一,自主预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素养。全班四五十个学生课前主动预习,搜寻资料,课堂上学生便拥有了丰富的资料。并且同学们在搜寻资料过程中所解决的原生疑惑,能够弥补年轻教师素养不足的问题,这种形式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来说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第二,自主预习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孔子精神。老教师上《论语》课往往过于注重对孔子精神的解读,而忽略对字词的解释。三自主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掌握大多数重点字词,剩下不懂的字词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上课提问解决。因为此时学生必定保持着较强的求知欲,即使教师不说,学生也不会轻易放过。
  第三,“三自主”教学模式要求课后自主复习,是以课前自主预习和课中自主学习为前提的,这能够保证学生课后自主复习的有效性。避免在传统《论语》教学中,学生上课尚且避之不及,遑论自主复习的现象。
  第四,“三自主”教学模式要求课中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是三个环节的中心与重点,是自主预习的结果呈现,也是自主复习的前提保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改变以往的“一言堂”,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能突出《论语》的选修特色。
  在此,仅以笔者的一例《论语》课实践来证明三自主模式下教授《论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自主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自主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自主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孔子曾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什么叫“不惑”?于丹曾解释说,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之道’(板书)去思考、行事。”如果这解释的通,那么钱玄同人过四十,便该枪毙的话则表达了对“中庸”这个理念的极端仇恨,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呢?老师认为,即使对一个事物要产生仇恨的情绪也必须建立在了解那个事物的基础上,不然就是盲目的仇恨。大家认不认同老师的观点?
  生点头。
  师:非常好。如果我们要真正了解中庸之道,除去那些经过后人篡改的书籍,进入饱含原始儒教思想的经典《论语》,那是最合适不过的,现在让我们来进入《中庸之道》这篇课文。
  【虽然三自主提倡学生自主,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在这个导入中可以抛出问题,给整堂课的讨论基调奠定基础。】
  学案提出主干问题:
  1.孔子如何看中庸?
  2.中庸究竟为何物?
  3.何谓中庸之原则?
  4.我们如何行中庸?
  学生分组,在课前依据自选的主干问题作PPT。
  【学案是三自主教学的关键,如果没有学案中明确的提问,学生就无法在课堂中展示有效讨论和自学,同时要强调的是,这堂课充分展开学生自主性,要求学生在课前将自己或本组的成果做好PPT,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上课效率。】
  组一,投影一
  第1章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生自读一遍,大体翻译——注意掌握“为、其、鲜”等字。
  生:中庸是一种道德(补充:而且是最高的道德),引出中庸并不是墙头草、和稀泥。宋代程颢兄弟把中庸抬到了一种高度,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那么到底何谓中庸呢?请下一组同学。
  组二,投影二
  第2章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生研读本章,掌握“愈”等重点词语。生提到一个概念——折中之道,然后提出问题:过犹不及等于折中之道吗?
  底下学生讨论发问。
  生最终解释:过犹不及——超过就如同赶不上;折中之道——无条件的妥协使各方都能接受。所以这两者是不同的。什么样的人是秉持折中之道的呢?
  投影三
  第8章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生提问:什么是“乡愿”?
  生:好好先生。中庸并不是什么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乡愿),也不是无原则的随意称赞与憎恶,其实,这也和下文“和而不同”的内涵相吻合。该生补充以前学过的章节,譬如:“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意在说明:中庸非折中,中庸有原则。
  那么中庸的原则是什么呢?请下一组同学说说哪几章体现了中庸的原则。
  组三,投影四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生:(翻译此句,注意句读。)这两章也就是说中庸的原则在于两个字:义(孟子的解释合于某种道和理的谓之义)、礼(荀子提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所称者也)。
  “义”和“礼”是把握中庸的标尺。该生顺势指出,在日常生活中达到中庸的境界很难。即使君子也很难达到。
  投影五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
  生:为什么君子也很难达到呢?因为君子也有所恶啊。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现实情况经常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研读到此,学生已基本明晓中庸的原则。
  师:如何在现实中体验、达到中庸的境界呢?请第四组同学说说。
  组四,结合文本第4、6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研讨如何做到中庸。
  投影六
  第4章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第6章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生:什么叫做“和”、“同”?
  底下同学做讨论。
  明确:“和”与“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叫做“同”。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不同”是求“和”的前提和必然。 “和而不同”就是承认不同,尊重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求中致和,体现了经由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斗争或变革(首重良性竞争)而寻求统一或和谐的精神。其实,“和而不同”在人生修为上还要求常怀兼容精神。
  【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老师在此过程中充当主持人的身份,点拨、衔接、质疑是老师的主要工作,也是备课的主要内容。】
  师总结本课:
  首先,“中”有时候又叫“中庸”。提到中庸,就有很多人误会,以为孔子提倡中庸是要人们做一个没有特色、没有明显立场的好好先生。其实这是不对的,没有特色、没有明显立场不是中庸,是平庸。中庸是容许人有特色、有明显立场的,它所不容许的是情绪、思想和行为的极端化。
  其次,“中”不是物理上中点的“中”,也不是意见上折中的“中”。“中”是指处理事情最恰当的着力点,既不偏左,也不偏右,是“适中”的意思。
  由于事物的现状是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中”不是静态的,而是具有时空性的。也就是说,那个最恰当的点是随着时空的转移而变化的。孔子曾说的:“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去掌握这个随时空改变而改变的“中”呢?孔子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非常难。因为要掌握“中”,不但要有大智慧,同时也要有很高的艺术性,这与一个人的德性、修养、心胸器量等诸多因素有关。换言之,守中、用中,除了要有宏观微观兼具的智慧外,还要有极高艺术性的调控能力。关于这点,相信没人能说他一定可以办到。但随时能在心里存有“中”的概念,警觉力够,就可“虽不中,亦不远矣”。
  愿大家在生活中努力实践中庸之道!
  【课末有效总结,理清文章线索,明确重点难点,回顾教学目标。】
  (史存敏 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 315731)

三自主教学模式下的《论语》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