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手段。本文就课堂提问的类型、课堂提问的切口、课堂提问的层次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手段。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直接关系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合理精巧的课堂提问设计,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阅读的对话过程更为和谐流畅,饱满充实,真正落实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就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谈几点看法。
一、课堂提问有哪些基本类型
(一)主干式提问
即“牵一发动全身”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在一节课中提出一两个主要的大问题的提问方式。主干式提问可以使整堂课纲举目张,突出重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散点式提问
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有意安排或零散提出散点问题的提问方式。这类散点问题是由主干问题辐射出来的若干小问题,围绕主干问题有序地穿插在课堂内,起到激发兴趣、启发思考、串联课堂、拓展深化、活跃气氛等作用。
如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笔者设计的主干问题是:1.丑小鸭遭到了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持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2.这篇童话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对于第一个主干问题,学生一时无从回答,面对课堂冷场的情况,笔者随堂提出了两个散点问题:1.丑小鸭生存的外部环境怎样?2.寻找叙写丑小鸭心理、语言、行为的句子。学生通过对此类散点问题的讨论自然地解决了第一个主干问题。围绕第二个主干问题,当学生回答到“要执着追求美的事情,要追求真善美”,“童话告诉我们不要自卑,要坚强、要坚持,在追求美好理想的过程中应该勇敢地面对嘲笑和挫折”时,笔者提出的散点问题是:1.当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大家都来赞美它时,它为什么会感到难为情?2.发挥想象,说说已经变成了白天鹅的丑小鸭会有怎样的生活?通过这样的散点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更深广的阅读空间。
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既要有支撑课堂的主干问题,又要有丰富课堂内容的散点问题,课堂提问整散结合,才能形成美的课堂教学艺术。
二、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层次
语文阅读的课堂提问设计要有层次、有计划,“提问要使问题能持续地发展下去”,问题与问题之间要互相衔接,层层递进,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要尽可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地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难度。
如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时,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之后,笔者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1.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充满诗的意境,请找出美好的语句,感受童话美好的意境。可以从美的声音、美的色彩、美的想象、美的语言节奏、美的形象等多角度来谈。2.童话中出现了三个主要形象:盲孩子、影子、萤火虫,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3.金波用他的童话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道理,说说从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用“我从故事中读懂了——的句式”说一句话。三个问题,层层铺垫,始终围绕“品味童话诗一样的语言,体会童话主题”这个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在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设置课堂教学的阅读目标,以目标为依据来设计课堂的提问。课堂的提问,必须是有目的、有主次的。阅读课堂上生动高效的对话交流必须始终围绕目标展开并掀起高潮,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必须有内在联系,并以合理的排序呈现,使之成为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以确保学生思维活动的流畅和教学过程的顺畅自然。
三、怎样选择课堂提问的切口
有效地组织课堂提问,不仅要讲究课堂提问的层次,还要注意阅读提问的“切口”。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一般来说,一篇课文的阅读提问可以从以下五个“切口”进行:
(一)在课文的重点地方问
课文的重点地方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如果在这些地方设问,可以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如《风筝》一文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句提问:“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我为什么会感到惊异和悲哀?”
(二)在文中感情比较强烈丰富的地方设问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这是作家在作品中注入了不同情感的结果,如果能让学生把握作品中情感最强烈的地方,也就能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了。如《羚羊木雕》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段末“我呆呆地望着它,止不住留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来组织全篇课文的教学。
(三)在文中不符合常规的地方设问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不符合常规的表达方式,其实这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恰恰体现了作者的特殊情感,对他们的深入探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作品。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教师可以提问:“文章最后明明写到有舟子陪同作者同去,可是张岱为何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再有这篇文章的写景,我们一般都讲白描手法,量词的运用也富有诗意,笔者在上课时提问:“张岱的观察点是在湖心亭上吗?”一问激起千层浪,通过学生的互动探究,发现原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写景,但又不仅仅是写景,更表达了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稊米的深沉感慨”。
(四)在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地方设问
阅读课文时,往往有许多地方需要读者去仔细琢磨,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往往理解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这里设问来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如《最后一课》中,“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学生往往会忽略对“忽然”一词的理解。教师若提问了“句中‘忽然’一词可以去掉吗?它有什么表达效果?”便可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细腻。
(五)在课文的题目中设问
题者,“额头”也;目者,“眼睛”也。题目即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亦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有的标题会昭示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路;有的标题直接点明文章主题;有的标题具有象征意义;有的标题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若能紧扣文章的题目来设计课堂问题,能产生不错的效果。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的写景很有特色,教师不妨抓住文章题目中的“瀑布”这一关键词来提问:“作者为什么把紫藤萝比做瀑布?课文是如何来描写紫藤萝的?”这样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理解文章的写景方法,对于修辞的学习也可以迎刃而解。这种提问方法不仅适用于文学类文章,同样适合于科技类文章,如《生物入侵者》一文,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根据文章第一段的介绍,生物入侵者其实是一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生物入侵者’而不是‘生物移民’?”学生很快就会回答说“入侵”更形象,因为“入侵”说明有破坏性和危害性,更符合说明对象的特征,接下来可以很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那么这种生物的危害性和破坏性表现在哪里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串起整个课堂的教学了。
四、设计好课堂提问的前提条件
我们认为,好的课堂提问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二)与学生的智力和认识水平相适应;(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四)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五)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的课堂提问呢?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要在课文上下功夫,特别要注意在初步接触教材时的第一感觉。其次,要求教师有扎实的课堂基本功和厚实的文学素养以及一定的教学机智。如果说前文所讲的主干式提问可以在教师备课时有更多预设的话,那么散点式提问更多的是随堂生成,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教育能力,把握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以及对学生互动答案的评价等等。再次,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意识,问题的提法要变换方式,要新颖,不要老用一种方式提问。因为阅读文章有很多的方法,而我们要寻找的是那一种最简单、最有效、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总之,阅读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技术。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特别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操作性和趣味性,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上,要使我们精心设计的问题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参与和关注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张红丹 浙江省余姚市梨洲中学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