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2期 ID: 163442

[ 黄小华 文选 ]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黄小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而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应在阅读教学中营造氛围,突破定势思维;张扬学生个性,强化直觉思维;师生互动,训练发散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策略做出了调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源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一、营造氛围,突破定势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情感和思维活动是紧密相联,互相影响的。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所以,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课堂资源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并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引导学生超越了情境,打破思维定势,才能使思维不致于僵化而更灵动、活跃起来。如在教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时,为了打破定势思维,笔者这样营造情感氛围:先让学生扮成聋、哑、盲人尝试交流,再让学生边扮成文中的“我”边进行阅读,边质疑、探究。结果,整个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气,学生的思维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张扬个性,强化直觉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中学生身心发展、知识结构水平不成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惯用直觉思维来思考问题。直觉思维是以极少量的本质现象为媒介,直接预感和洞察事物的本质,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说自己的心里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笔者将一组春景图以配乐的形式播给学生欣赏后,鼓励他们针对所喜欢的图片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喜欢春雨图,喜欢它的朦胧。”有的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春草图令我陶醉不已。”有的说:“春花美。绚丽多彩,使人眼花缭乱。”活动中,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训练了直觉思维。
  三、师生互动,训练发散思维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应平等对话、交流情感、合作探究。由于中学生惯用直觉思维来思考问题,因此也常表现为观点片面,个性偏激,所以在倡导张扬个性的同时,教师作为先导更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感悟和想法,学会集思广益,从而学会用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发散思维要求让思维沿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即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在引导学生评价《期行》中的人物时,学生纷纷指责“友人”的不守时和无理骂人,赞扬了元方的守信及知书达理。笔者见状,立即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不同意见。这时,一位同学说:“元方的做法是否也有欠妥的地方?”这时,讨论就更热烈深入了:“他做得有理有据啊!”“他是否有得理不饶人之嫌?”“‘友人’知错能改了,元方还不理人,显然不够大度、宽容。”通过师生互动,通过倾听他人的想法,同学们都有了新的感悟,并能用发散思维来重新审视问题了。
  四、激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爱恩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常常激发学生去想象,以提高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思维。如教学《犟龟》时,有一道课后练习:小乌龟“想了一天一夜”,它在想什么呢?结尾部分,小乌龟说它准时赶到了,而小猴子却不以为然,说小乌龟错过了二十八世的婚礼,参加的是二十九世的婚礼。试想小乌龟将如何回答?笔者让学生思考、讨论再进行书面创造。只要把想象训练落到实处,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学生都是创作家。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生动活泼的课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创造型的人才,使我们的民族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任何一个阅读课堂都不能轻易放过思维能力的训练。
  
  (黄小华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实验中学 527100)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