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所有艺术的一种自然优势,而自然美则是艺术的最上乘境界。尤·鲍列夫说:“美,是事物的一种崇高精神……它是社会及其活动唤起的。”也就是说,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与“行为”的有机结合。如果把“情感”和“行为”结合起来,审美主体就有了依托,有了动感和形象之美;如果把“行为”和“思维”结合起来,审美主体就有了内涵和思想之美;而把“情感”“行为”“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行为体验就更富有真情实感,行为情景就能够更富有诗情画意,行为过程也就更富有哲思和启迪了,这正是作文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初中生真实行为体验的呵护、矫正和引领,并且借助这些行为体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进而催生青春期学生作文情感的自然美,可以为指导初中学生优秀作文铺垫一条相对便捷的途径。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写作实践和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一、用真挚的尊重来呵护学生最美好的青春行为和青春激情
狄尔泰曾说:“诗人的创造活动的基础包括三方面:个人自己的体验;对他人体验的领悟;由观念推导和深化的体验。”所有这一切都可能促成诗人的内在冲动,初中生作文也是如此。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青春的冲动,是他们最明显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自己,对友谊,甚至对爱情,已经渐渐有了自己朦胧的意识和体验的渴求,而教师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机智的缺失,容易造成孩子的叛逆,甚至使其走向极端。那么,如何把学生的冲动情绪引导到理智的行为上来,通过情绪的发泄求得行为的平静,让孩子的作文也像他们的青春一样激情满怀呢?这就需要 “蹲下”身心,呵护学生脆弱而美好的情感,用机智而又巧妙的方法,陪伴孩子成长,真正成为孩子心灵的倾听者、共鸣者,引导他们自然地抒写出自己人生中最真挚最美好的“青春文字”。
“第一次,我遇见了你——一个男孩般的清秀。素朴的沙滩上,弥漫着令人陶醉的芳香;你短短的发香,在如梦般的纱巾里荡漾;你火苗似的娇羞啊,在幻想与梦想中化作了夕阳中的新娘。
第一次,我拥抱了你——一个女孩的馨香。简朴的公园草坪上,流淌着你令人销魂的体香;柔柔的爱啊,在湖畔浅浅的莲花池中怒放;青春的憧憬啊,在绿叶与花瓣间闪烁着熠熠的光芒,照亮了你我未来的希望。”
这是一个初三男孩的课堂作文。当时他和班内一个女孩相恋一年,双方家长竭力阻止甚至暴力相向,但是事情适得其反。对于这篇文章,笔者并没有加以否定和斥责,更没有在班级管理中流露出丝毫批评和张扬的痕迹,而是尊重了他这段美好的初恋和最美好的感情抒发,并且不断地通过日记和他交流,通过私下的笺条和他沟通,通过书信交往和对话冷静地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你们美好的情感就像一弯新月,天高云淡,一定会照亮自己的明天,也会照亮她的未来。”后来,他渐渐懂得了爱与责任的关系,开始了冷静地处理,毕业前夕偷偷送给了笔者一篇《心灵绕行》,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冷静心态。文章很美,在征求他意见后,那篇文章发表在《作文评点报》上,相信这段记忆会成为他一生的美好回忆。
二、用时代生活引领起学生对生存行为的思考和对未来行为的期待
初中生的生活是充实的,但又是紧张和单调的。学业的负担、考试的压力、升学的压抑,特别是来自家长和教师的约束与监督,不仅让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烦躁压抑,甚至是极度的反感和叛逆。没有沉静的心态,没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他们很难写出充满激情、富于诗情画意的文章。于是在尊重学生的青春权利的基础上,笔者尝试用最富于时代气息的生活题材和素材,打开学生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眼界和狭隘的心灵,和孩子们一起去感受时代的脉搏,和时代一起感动、一起陶醉、一起忧虑、一起深思、一起反省、一起憧憬……让孩子的心灵始终和时代一起跳动,一起明辨是非,一起喜怒哀乐。
2009年的除夕之夜,济南的哥莫文斌师傅载着香港客人遗忘在车上的三百余万巨款,找寻了乘客整整一个除夕夜。他的事迹感动了整个济南,在大雪纷飞的市中心大街两旁,市民主动挂起了一条条鲜红的丝带。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及时播报了这条消息。笔者通过短信,给全班43位同学添加了一个新作业,即把这个故事写成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寒假后张笑的一篇《美丽的红丝带》让全班同学感动不已。后来《扬子晚报》的一篇《生命的钻石》激起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写出了《一个9岁美国女孩的感动》、《纪念罗京逝世一周年》、《犀利哥,我想对你说》、《邵帅——徐州少年的骄傲》、《高晓松的忏悔》、《“(李)娜”一样精彩》、《感恩——我们在行动》等文章。通过主题班会演讲征稿,优秀作品征集,发表作品推荐等一系列活动,在学生青春的心灵里源源不断地注入源头活水,让他们对生存现状拥有更多的体验和思考,让他们对现实生活拥有了更多的感动和崇敬,也让他们的作文常写常新,不断地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
张悦同学在《寻找幸福》中就写到:“寻找幸福就是要学会执著于那一条条卓越完美的人生轨迹。罗京,48岁的生命,26年的播音生涯,用自己纯美的音质、完美的音调、勤奋执著地追求书,写着自己26年零错误的人生。26年,假如每一个官员26年都不出现一次徇私枉法,假如每一个医生26年都不出现一次医疗事故,假如每一个司机26年都不出现一次交通事故……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最和谐的社会,一个最幸福的社会。”文章虽然拘泥于李瑞英的颂词,但借用却恰到好处,这样的作文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更让人深为孩子们生活的激情和美好的期待所感动。
三、用教师的审美行为来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地提高学生作文的审美品位
美好心灵的呵护,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切合特定学生的年龄特点、行为特点以及审美情趣等加以引领,以赢得学生的钦佩,赢得学生审美的共鸣,更好地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真正提高。
在写“爱心传递”这一话题作文时,不少学生写到了公交车上让座的情形,不但选材如出一辙,连立意也近乎一个模式:别人不让座,自己让座,老人感激不已。文章无意境、无真情、更无感染力,究其根本原因其实就是缺乏生活的真实与心灵的感动。
于是,笔者便把自己在公交车上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于无声处》,记述了自己为一个远道旅游回家的小女孩让座,而女孩却微笑谢绝的情形。笔者在结尾写到:
“轻轻的,我感到轻轻的一触。朦胧中我转过头来,原来是那个小小的女孩,她已走到了车厢的中间,正转头调皮地冲我微微一笑,满眼的真诚,然后轻轻地摆摆手,似乎是用哑语表达了自己真诚的谢意,悄然走下车去。
我不禁心头一热:多可爱的孩子啊!
她所得到的只是我无心的“帮助”和那一丝不情愿的怜悯与同情;然而,于无声处,我所得到的却是她最甜美的微笑与最真诚的谢意。
隔着朦胧的车窗,望着那对远去的母女的身影,我的心底不由地涌起一阵愧疚和自责。”
为了这次作文的成功,笔者特意延迟了作业上交的时间,要求几个写让座的学生必须再体验一次自己周末乘坐公交车的经历,要求观察认真,描述真实细腻,必须是自己真实的感受。结果,第二周作文学生写作的真实性和细致性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后来,在写命题作文“陪伴”的时候,笔者写了《母亲的拐杖》,描写了父亲去世火化前一天,母亲害怕父亲肝癌传染,撵走儿女抱着拐杖在门楼旁独守家院的令人心碎的凄凉之情;写“身边的感动”话题作文时,笔者写了《祝你一路顺风》,描述了当天市政整修黄楼路面,造成严重堵车以及堵车时人们的焦躁以及摆脱困境后乘客与司机心有灵犀的配合融洽,另外,细节描写写了一个小车司机伺机下车擦拭等候的惬意;在写“因你而快乐/为你而忧愁”时,笔者转换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环境保护,当堂写了《心灵绕行》和《蝴蝶花开半树香》,记述当天晨练时自己绕过被涂鸦的湖边庭廊与被毁坏的严重的栏杆和脚灯,面对美丽夜景时的复杂心情,启发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关注生活、呵护自然。
这些美好意境的捕捉、审美情趣的感悟,需要教师平时用心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发现,一点一滴地去提炼积累,通过自己和学生生活经历的融汇比较,启发学生、感染学生,给予他们以情感和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并在不断的积累中,逐渐培养起一种良好的心境、一种美好的情感倾向来,进而创造出更富于真情和美感的习作。
四、用开放的作文评价体系催生学生心灵深处情感的自然美
最美的作文,常常来源于学生灵感的捕捉,最成功的作文也常常源于学生心灵的感动。而作文评价标准却往往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又要求学生立意要深刻、思想要积极健康、选材要新颖、不能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这些评价标准在经过了语文老师的不同层次的理解与转嫁之后,就常常变成了束缚学生思维、限制学生写作灵感的桎梏,而所谓的立意也常常变成空洞的概念和口号的代名词了,于是“爱国”“奉献”“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在孩子心中就不自然地衍变成了一种“政治说教”,作文远离生活、远离生命等“假大空”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价体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动态评价系统,它始于本班的实际水平,具有发展的普遍性和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特殊的个性评价标准。这样多角度评价的有效结合,既能达到整体提升的目标,又能达到个体激励的目的,同时又能更有效地实现心灵的疏导和人文价值的提升。基于此,笔者认为作文评价首先应该是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评价。一篇作文也许写的平淡,但读的动情,听的感人,这是一种情感层次的作文评价,即求真层次的评价标准。其次是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学生写的是生活,写的是自己内心的和生存的真实,求的是理解和沟通,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追求和梦想,这是一种价值层次的评价,即求善层次的评价标准。最后是文学层次的评价。从文学的角度看审美,破除学生满分作文的镣铐,鼓励学生抒写个性和创造,追求的是未来的期待,这更是一种人文价值的评价,即求美层次的评价标准。
就提高学生作文的行为和情感体验方面而言,自然美就是要真正地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现实生存的实际追求以及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生存需要,通过不断的行为实践,不断的情感体验,创造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作文情感自然美。
(张启东 江苏省徐州市潘塘中学 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