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2期 ID: 163437

[ 孙向军 文选 ]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解读文本的钥匙

◇ 孙向军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是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根本目标是对学生施行全人格的教育;人文素养即人的基本修养,包括人的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审美情趣,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式,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爱国精神等。人文性,反映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严密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诚然,语文教材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美德,语文教材的各类文本能带给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美感享受,这正是我们阅读后或振奋,或悲痛,或同情,或憎恨,或热爱,或自豪的原因所在,这也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充分体现,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即人学”,其意就是说文学作品无外乎就是要体现人的精神、品质,意志,情感等,走进语文教育的世界,总有一些伟大的智慧、情感、人格在闪耀光芒,有几多感悟散发着智慧的馨香,有几番寻觅思索启迪着我们的心智。
  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通过一篇篇相对独立的课文来告诉学生怎样做人,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分散在一篇篇相对独立的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如此,其他体裁的文本也不例外,说明文体现着人类对客观事物和事理的认识水平,也渗透着人的思想和情感,议论文反映着人对现实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当然包括人的精神和意志。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就体现了人文特性。由此可见,语文学科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再现,人文性流淌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二、人文性是解读文本的钥匙
  语文教学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地。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实施新课程的征途中,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思想的洗涤,形成良好健康的情感和态度、健全的人格,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那么,反过来如何利用人文性指导学生解读文本?就文学作品而言,记叙文无非就是通过写人记事来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或品质,如《藤野先生》;小说就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某种风尚或精神风貌或针砭某种时弊,如《孔乙己》、《范进中举》;写景类文就是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某种主观感受,例如,《滕王阁序》、《前赤壁赋》这类写景抒情的名家名作,其文绘声绘色、传情传形,凝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道德情操;诗歌也无非是作者抒情言志的载体,如《乡愁》、《致橡树》;即使运用托物寓意、借物喻人、象征等写作手法的文章,其目的无非都是要体现人的精神、品质、意志、情感等,如《陋室铭》、《爱莲说》、《荔枝蜜》、《行道树》;寓言和童话就是通过神奇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哲理或道理,如《皇帝的新装》、《塞翁失马》。由此可见,凡语文学科的教材文本,无不灌注着人文性,教学中只要教给学生这把钥匙去解读文本,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只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怎样的课文,不管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何种表现形式,其写作意图都是要体现或折射人的精神世界(人类文化和人文精神),即总是要表现人的精神、品质、意志和情感等有关的主题,学生只要能够灵活运用这一“准则”并能通过读落到实处,就会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就会事半功倍。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感情的共鸣,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直接、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我们通常所说“披文入理”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教师要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要长文短教,抓住重点段落,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抓住这个语言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体验情感,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当然学生的朗读看起来似乎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但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阐发和接受了所读文章的人文因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而不至于游离主题。这对学生来说可谓终身受益,对我们教者而言可谓省时省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只要我们善于归纳,独辟蹊径,就可以达到拨云见日的目的,从而撑起语文教学的一片蓝天。
  (孙向军 甘肃省镇原县庙渠中学 744509)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解读文本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