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科学,其研究重点是探索宏观领域的复杂性及其演化问题,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在复杂性科学的影响下,人们试图将复杂性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研究教育领域的复杂性现象和复杂性问题。用复杂性理论审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用复杂性理论审视语文教师,意味着语文教师教学观的改变。
一、复杂性理论的义及特征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说道:“自然界是最简单的。”爱因斯坦也认为真实的自然界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界。简单性原则和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极大地推动着科学的进步和理性的增长。伴随着简单性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社会人文科学领域同样以简单性的思维方式追求着人类社会中的普适性、还原性和确定性。然而,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经典问题还是社会的发展和演进都存在着简单性思维模式无法解释和解决的复杂现象。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自组织理论等复杂性科学的出现更是为人们理解世界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法和方式。普里高津明确指出:“我们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
复杂性科学并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具有统一方法论的学科群。复杂性科学的研究理论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混沌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等。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在从平衡态、近平衡态推进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时,系统的某个参量达到一定的域值,则可能通过涨落发生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无序转变成时间、空间、功能的有序,进而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耗散结构。由于这种结构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所以称之为“耗散结构”。[1]“熵”与“负熵”是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概念。熵指的是系统的弥散度或均匀度。在一切自发的热过程中,系统的弥散度或均匀度都会增大,这个规律称之为“熵增原理”。复杂性科学认为,在复杂系统内部的运动过程中,有效能量会不断减少,无效能量会不断增加,即熵不断增加。要维持系统的有序状态,必须从系统外输入物质和能量,这个过程就是负熵。[2]
协同学理论认为,当代表外部环境作用的控制参量达到某临界值时,系统中大量子系统间的关联便能克服其自发的独立运动而产生动力学意义上的“协同”,产生相应的序参量并支配子系统的运行,使系统从整体上看是宏观有序的。“序参量”是协同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地产生变化,系统处于无序状态时它的取值为0,系统出现有序结构时它取非0值,因而具有指示或显示有序结构形成的作用,就成为序参量。”序参量一旦从系统内部自组织产生出来,就成为支配系统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系统的组织者。
在复杂性理论中,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
1.不确定性。构成系统的各个组分单元之间存在着多维的、多结构的、多水平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加之在外部控制参量的多样影响之下,系统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带有明显的不确定的特征。不确定性在系统的非平衡状态中体现了事物的本质,是系统复杂性最显著的特征。
2.不可逆性。不可逆性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及系统内部组分单元之间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发生的,时间作为变量参与其中。不可逆性描述了系统运动和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是系统复杂性最关键的特征。
3.自组织性。协同学理论的创始人哈肯认为,“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这里的‘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而是外界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的。”自组织性是系统复杂性和非线性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在远离平衡态下系统演化的基本机制,是系统复杂性最根本的特征。
二、语文教学的复杂性
教学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为它不仅是由有生命、有思想、有意识的人组成的,他们之间还形成了复杂的多层次结构、多功能结构,而且它不断地接受从外界输入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保持自身的更新,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目的调整自身的结构和活动,保持系统的动态发展。语文教学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而更显复杂性特征。
(一)语文教学的不确定性
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子系统都是具有独立的思想和复杂的思维的行为主体,他们与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以及教学场域中的环境因素发生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所以,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不能预测的,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的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生成性的特征,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意外”也逐渐成为常态。在蝴蝶效应的影响下,一个微小的意外事件可能会被无限放大,产生严重的后果,这样的例子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比比皆是。[3]
(二)语文教学的不可逆性
与其他的复杂系统一样,在语文课堂中,时间同样作为变量参与到教学系统的演变函数之中,因此,时间变量与空间变量共同组成的情境也就有了唯一性。教学系统中主体的活动要契合情境,把握时间变量及空间变量。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不合时宜”的教学行为,就不可能有再来一遍的机会,即使采取措施弥补也不会有初次行动的效果,学生也不会感受到语文课本所具有的人文性教育。
(三)语文教学的自组织性
教学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教学系统的发展演化的过程,是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过程。教学的自组织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自组织过程,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参量之间进行相互协调和竞争,当学生的大脑进入从无序到有序的临界值时,导致只有少数序参量支配学生的认知系统,最终实现学生的认知从无序变为有序;二是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让系统主体自组织地相互作用,系统就能从无序到有序,不断形成新的结构,实现系统的有序演化。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是教学系统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使教学远离平衡态,最后由系统的某一序参量主导系统的演变,使系统逐步达到有序。[4]
语文教学的复杂性特征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摒弃线性、静止、机械的简单思维方式,发挥教学智慧的作用。复杂性是语文课堂本质性的表现,复杂性思维也是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承载了更多的人文情怀,这些变化更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用一种复杂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去组织教学活动。
注释:
[1]龙安邦.教学复杂性探微[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
[2]张进清,蒋士会.论教学的复杂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3]阳泽.教学系统复杂性及教学控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4]王俊.试论教学的复杂性及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
(朱迎春 重庆北碚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