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评价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本文从档案袋法这个角度就现代文阅读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文章主要从档案袋法的含义、特点以及本人在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展开。
一、档案袋评价法的含义
档案袋评价也称之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加德纳领导的零点计划,是对学生艺术心理发展的一种形成性评价技术,“在一个或多个领域系统地收集学生作品,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进程和表演能力”,并且“必须要体现学生的反思”。在我国,成长档案袋评价法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这与教学评价的目的相吻合,也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的要求相一致。
而在阅读能力评价中,可以请学生在阅读时做标记或简评,然后把不同时期阅读的不同作品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阅读能力的优势和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阅读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它记录的是学生长期而稳定的阅读过程,因而这种评价的准确性也就更高。
档案袋评价法根据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我们把它分成4个不同的水平:什么都装的档案袋、成果或产品档案袋、展示型档案袋和目标型档案袋。
在阅读能力评价中,什么都装的档案袋里面包括学生阅读过的文本、读书笔记、交流心得等等应有尽有,比较杂,系统性不强,是档案袋评价法的初级形式。成果或产品档案袋则是收集学生在一定期间的读书笔记、现代文阅读试题答卷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一些音频、视频材料。展示型档案袋主要是把能反映学生学习成长进步的相关材料整理好,用于展示。目标型档案袋则是在建立档案袋之初,就由老师和学生制定一个阅读能力掌握的目标,然后定期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目标的距离,从而实现评价的功能。
二、档案袋评价法的特点
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相比,作为一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价形式的档案袋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评判能力、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它的特点是极其鲜明的:
(一)档案袋评价法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在这里,这个多元性首先表现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过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主体是教师,所谓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学生自己没有发言权。由于长期受压制,他们也没有这个欲望和胆量来维护自己发表意见的权利。档案袋评价则强调了阅读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对老师、别的同学提出一定的看法或意见,也能够不断地对自己的阅读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阅读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修正。其次,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在以往的阅读能力评价中,主要是以学生的纸质答卷作为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标准,标准单一而僵化。而档案袋评价法则可以是读书笔记、心得交流、朗读视频甚至网络投票等各种方法,只要行之有效,皆可计入档案袋。最后,评价内容也是多元化的。相较于以往的评价方式,档案袋评价法不仅评价学生的即时阅读能力、语文知识,更关注学生的阅读素养和生成能力。
(二)档案袋评价法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我们传统的阅读能力评价都是基于某个时间点上,处于某个特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测评。它只能得到一个即时的、静态的评价结果。而我们知道,人的思想是复杂的,他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也是复杂多变的,同一个学生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阅读反映出的能力是有反复的,而且不同的文本对于具有不同人生阅历的同学来说,掌握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这其中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不能仅根据某一次考试评价就对这个学生下结论。而档案袋评价法则是长期跟踪一个学生的阅读,并把它们做好记号,分门别类一件件收集在档案袋里。不同时期的学生由于人生体验的增加,他的阅读能力也会有所提高,甚至对同一篇作品都会有不同的体悟,从而反映在阅读能力的高低上。所以我们说档案袋评价法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环境上都是动态的。
3.档案袋评价法具有学评一体化的特点
传统的阅读能力评价总是一个“学习——评价——再学习——再评价”的循环。阅读能力的学习获得和评价机制总有一个先后关系,他们不能共存,成为两个各自独立的部分,这样的反馈不够及时,也不能随时发现学习中的小偏差。而档案袋评价法则将评价与学习联系起来,档案袋收录的很多材料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的文本、阅读后的读书心得、课后小练习和朗读视频等,这时候档案袋又是以静态的姿势等待你的召唤,学生可以不定期的通过对档案袋的整理来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等。
三、档案袋评价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档案袋评价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门学科的各个方面,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也有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把它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知识面。我们说高考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作文分数的高低,而作文分数的高低,决定权则在阅读。我们常说阅读是一切知识的源头,但又常常抱怨没有阅读时间。其实这些学生缺少的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档案袋评价法是一种很合适的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成为档案袋的决策者,用档案袋收集他们看到的课外文章以及心得体会等,老师定期举办一个分组交互传阅的评价活动,这样大家定期交流各自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并且相互评价,从而形成一个争相阅读的局面。我们也可以用班级公开展览、学校公开展览的活动形式达到这一效果。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普及,采用网络交互评价这种新兴的方式也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建立电子档案袋评价法,让我们的阅读面更广,更具有纵深感。
这样就能知道学生是否用课余时间扩大阅读面,增加原始资料的积累,是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在此基础上探索阅读成长档案袋能否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感悟和体验,培养理性思维。
鉴于档案袋评价法的操作简单易行,笔者在江苏省苏州市陆慕高级中学2011届高一(9)班的学生中推行了这种评价法,主要形式是周记和摘录。开学初,笔者请学生购买了三本较厚的硬面抄作为档案袋的主体,还有一本即时贴作为标签和注脚。三个档案袋一个是周记本,一个是读书笔记,一个是读书摘录。档案袋评价法的价值体现在它的评价标准上,所以这三个档案袋由笔者和学生一起商量评价标准:周记的标准主要是真情、真事、真理,其余的学生可以个性化发挥;读书笔记的标准是多角度、多维度研读;至于摘录则完全放开、不拘一格。每一篇周记和读书笔记上都有学生贴上的写在即时贴上的评语和感想,而摘录则过一段时间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写在即时贴上。以期中考试为界,上下半学期学生交换评价。到学年结束,通过整理档案袋,发现阅读最多的同学一年阅读了近500万字,摘录文字10万字,周记和读书笔记共120篇多。通过档案袋,可以发现学生的阅读内容和评价标准是不断变化的,并且越来越贴近学生的个体特点,大大的促进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阅读成长档案袋将阅读和档案袋评价融为一体,通过收集学生在阅读上的点滴收获,使他们在过程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增加收获,收获成就,提高阅读兴趣,培养综合素质和语文能力。
四、档案袋评价法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档案袋评价法是深受高中语文老师欢迎的一种评价方法,很多老师迫不及待地把它应用于自己的阅读教学中,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档案袋旨在通过形成性评价,证明学生的进步,作为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对档案袋进行内容上的补充。现在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负担、压力很重,这就更需要一种毅力去坚持到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用不好这种评价法的。
2.在档案袋评价法中,学生虽然是主体,但教师也是不可忽略的部分。阅读能力培养中形成性评价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评价结论,它更看重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适时介入,这种介入要求教师制定明确的目标,明确作品的完成时间,保证教师的检查时间。因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所以只有对此过程进行及时、密切地关注,才可以发现新动向,把握新情况,进行新引导,分析其不足,指出其失误,从而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走弯路。
3.虽然教师在其中要积极介入,明确指导,但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让档案袋流于形式,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而让学生当甩手掌柜。有些教师这样做是本着为学生好,少花点时间;有些教师明明自己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方法和措施,但看着学生,总是担心他们这样不行,那样也不通,于是就亲自上阵,这完全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宗旨。
4.由于档案袋评价法考察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它是一个过程性的形成性的评价方式,所以决定了它是一种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它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能力。它需要一个杜绝浮躁,能沉下心来的教学环境,需要学校管理层和家长甚至社会的支持。否则,当功利心来袭时,教师压力陡增,会怀疑自己的实践的合理性,从而影响到这种方法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新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许维新,郭光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余文森,陈列.课堂教学评价体系[J].中小学管理,1991,(03).
[4]徐岩,丁朝蓬.建立学业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9,(12).
[5]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廖圣河.论语文测评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趋势[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徐芳 江苏省苏州市陆慕高级中学 2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