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我们初中语文老师,农村学生家庭环境特殊,家长教学理念守旧,教育环境落后,这一切与城市学生根本无法可比。作文、作文,学生头疼,老师心烦。如何找准瓶颈的突破口,让学生喜爱语文,喜爱作文,这是摆在我们农村初中语文老师前面的一道坎。本文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几点肤浅的体会,以供参考。
一、读美文,仿美文,说美文,创美文过程的教学与探索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习惯将作文题目一出,然后简单地谈谈写作思路,剩余的时间就让学生去写。但是写什么呢?很多学生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应付了事。有的学生在作文课上一筹莫展,任凭时光流失无从下笔,遭到老师一番训斥。殊不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无从下笔,就是因为大脑一片空白,无话可说。如何让学生有话可写,拿到作文题目得心应手,一挥而就,笔者从读美文、仿美文、说美文、创美文的教学入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搜肠刮肚,一筹莫展,无话可说,关键问题是平时材料的积累不够。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文的时候,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材料的积累无非有两大途径:一是间接积累,二是直接积累,本文着重从间接积累方面进行探索。
所谓间接积累,就是通过阅读、摘抄、背诵等手段,间接地从书籍、报纸、杂志、音像作品、互联网等媒介上获得写作材料。其中以阅读书籍最为常见。目前许多学校都把积累材料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课题来研究,笔者则从学校、班级的实际出发,重点安排学生从读美文这一过程入手,每节语文课用五分钟时间让学习小组代表轮流读精选的美文一篇。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课外读物,上课前小组组长挑选预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大量阅读美文,目的是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针对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这问题该怎么解决?就是让学生仿写,说写,再自我创作。
有人说,仿写说白了就是大段的抄。的确这样。“学习”一词在《礼记·月令》里解释为:学,效;习,鸟频起飞。学是使人获得知识,有所启示,提高认识的过程,习是反复不断地模仿他人的行为,是知识得到巩固、技能达到熟练程度的过程。
初中学生初学写作,应提倡模仿,即使模仿得比较机械,也不要轻易否定。特别是对说明文、议论文等比较陌生的文体,他们更适合用仿写来达到学会写作这些文体的目的。不过,这种仿写训练以片段训练更具可操作性。初中学生生活积累有限,让学生进行环境、场面、四季、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片段的仿写训练则比较现实、有效,也可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在学生阅读美文的基础上,以说促写也是一种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都是先学会说话,后学会识字,进而用文字来表达情意的。相比而言,“说”要比“写”容易。这是因为“说”往往伴随着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表情达意,写却只能借助文字。让学生先说后写,写了再改,改后再完整地抄下来。这种训练方式,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特别有效。
学生通过一个阶段仿写、说写的训练,然后再进行自我创作,就容易多了。
二、走出去,农村广阔天地的写作素材让你取之不尽
农村初中学生与城市初中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写作水平上就尤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开始直到结尾,都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大多数学生的习作仍是不理想,再加上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初中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初中差。显然,这是个借口。《课标》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这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尽情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如何才能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呢?就是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地尝试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
(一)体验自然风光,颂家乡之美。中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材料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与具体的情景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学生而言,如诗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深深体验到大自然之美。此时,老师只要稍作点拨,学生便会跃跃欲试,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乐之美。
(二)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学生大多是通过图片、影像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农村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可口的水果,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目睹蚕儿的入眠、蜕皮、吐丝结茧,可以在溪、河里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长在美丽农村的优越。从而激发了学生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作文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三)体验家乡的飞速发展,抒振奋之情。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感到惊喜与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观工业园区,采访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等。工厂中轰隆隆地机鸣声,鱼塘中跳跃的鱼儿,水面上欢快的鸭子,竹林中飞窜的山鸡,大棚中让人垂涎欲滴的草莓等,真实的经历带我们了解家乡的过去与现在,在与现在的对比中感受到今天的飞速发展。
学生的这种振奋之情也自然地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热爱家乡,树立起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理想。
(四)体验乡情、亲情,赞淳朴民风。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千金之宅万金之邻”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涵着纯朴的民风,包括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的生动的事例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粽子飘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社戏庙会,祭祀拜祖等等,无不给同学们带来许多欢乐。同学们这些喜闻乐道的、能够亲自参与的活动,借助一定的情境,老师的适当点拨,学生的笔端也就自然流出了浓浓的乡情、亲情。这种情景,恐怕又是城里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
(五)体验农活艰辛,叙说劳动苦乐。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乐。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也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事实上许多同学在与父母一同干活后,所写出来的感受与体会,非常生动,情感非常丰富。
总之,辽阔的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科学地开展作文综合实践活动,定能帮助学生跳出作文假、大、空的怪圈,更能帮助学生找到习作的活水。
三、即兴,即景,即情地探索与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课文往往会让老师、同学产生瞬间的感悟和兴致。这种瞬间的感悟和兴致恰恰是极佳的作文素材,它是在师生互动之间产生的,稍纵即逝。如讲述《背影》时,学生会因作者父亲举动瞬间的感动,这时,老师不妨适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的父亲,给你留下过生动的背影吗?”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适时发问:我们的沈园美在哪里?府山美在哪里,环城河畔的稽山公园美在哪里?从课文到现实,再从现实到课文,抓住学生的瞬间感悟,让其为学生的写作服务。
即景教学,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作文教学手段。如:早晨一场大雾飘然而至,当天的语文课就让学生来描述一下大雾的景象,说一说雾中的见闻和感受。笔者记得,有一次上课,“下雪了!”课堂上不知哪位学生喊了一声,笔者转头往窗口一望,窗外雪花飘飘,蔚为动人,于是笔者立即停下课,让学生到雪中去观察、体验。第二天,大地一片雪白,中午笔者就带着学生去操场着实地玩了一阵子。学生通过这样的即景教学方式,而后的作文着实写出了不少精彩的片章。
如教学过程中碰到人物肖像的片段,不妨今天叫学生描写语文老师的外貌,明天叫学生描写数学老师的,后天叫学生描写英语老师的……
在即兴、即景、即情的教学中,学生有着自己所认知的观察、感受,写起作文来也会得心应手,打消了怕写作文的念头,因为他们觉得有东西可写了。
四、缩写,改写,扩写,续写的探索与教学
语文教材的习题中,缩写、改写、续写的写作训练,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训练方式:一是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二是有效提高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一)缩写。缩写是指在中心思想和必要的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压缩原文的字数、篇幅,使长文变成短文。例如影视戏剧的剧情简介,小说的故事梗概,论文的摘要,报告的纲要,著作的提要等。缩写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提炼和概括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缩写时,要求学生先要分清原文的主干和枝叶,以确定取舍详略;然后根据原文和缩写要求,恰当地摘取词句概括文意,注意文气的连贯和语句的通畅,切忌预期中断或跳跃,更不要生硬摘取,胡乱拼凑。对于不同的文体,缩写还有不同的要求。如指导缩写记叙文,要提醒学生,原作中人物性格特征,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要写清楚;指导缩写说明文,原作中说明的事物特征或者事理要阐释明白;缩写议论文,要保留原作的论点、主要论据和简要的论证过程。
(二)改写。改写是对原作的思想内容基本上不作改动,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例如改变文体,诗歌改成记叙文,记叙文改成说明文;改变语体,文言文改成白话;改变结构,顺序改成倒叙,重新组织材料;改变人称,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等。
改写前,老师要指导好学生先认真领悟原文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重要故事情节,然后确定怎样取舍材料和组织材料。不妨先拟出提纲,以便心中有数。
初中学生改写的训练可以把诗歌改成记叙文与人称的变换作为训练的重点。
(三)扩写。扩写,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加以扩展补充,使之充实具体。
老师指导学生扩写时,要强调以下三点:
1.扩写要忠实原作,不改变中心思想。
2.为了突出中心,扩充那些值得扩充之处,而不是任意发挥,故意把话拉长。
3.扩写时,要注意情节发展合乎逻辑,人物性格前后统一等。
扩展不同体裁的文章,重点是不一样的。扩展记叙文和议论文,要围绕中心思想进行,议论文的论据,记叙文的情节、对话和场面描写,都有较大的扩展和发挥余地。扩展说明文则要围绕事物的特征或者事情进行,应当在充实材料、加强说明方面下工夫,而不用发挥想象或者运用夸张手法。
初中学生的扩写训练则着重放在记叙文的扩写上。
(四)续写。续写是指从原文出发,遵循原文的思路,对原文作延伸。续写前,要指导学生熟读原文,做到故事情节烂熟于心,人物性格把握准确。全文主旨理解清晰。只有这样,续写的部分才能与原文一脉相承,融成一体。
如果原文以记叙为主,续写部分应是事件的自然延伸。做到中心事件不变,叙述人称不变,也就是依照原来的叙述角度,围绕着中心事件来续写新的情节,如《丑小鸭》,可以续写《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以后》。续写部分的人物性格特征,必须与原文一致,即使人物性格有发展变化,也要合情合理。如《孔乙己》一文,可以续写《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皇帝的新装》可以续写《皇帝回宫以后》等等。
续写的训练,一是使学生有题材可写,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王其清.实现农村初中作文教学高效的点滴思考[J].考试周刊,2011,(83).
[2]江进.乡镇初中作文教学策略研究[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3]柴兆科.充分利用乡土资料 创特色作文——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创新初探[J].教育革新,2004,(02).
(王福光 浙江省绍兴县秋瑾中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