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2期 ID: 163416

[ 梅润清 文选 ]   

浅谈项伯影响下的《鸿门宴》

◇ 梅润清

  马克·柯里认为,一个人的身份并不在自己本身之内,“身份是关系”,即“身份不在个人之内,而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中”[1]。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身份,作出的决断、做出的事情自然不同。《史记·项羽本纪》中人物身份变化对情节的影响充分说明了这一观点。
  从身份变化来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项伯。项伯名缠,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他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项超、项梁。项超是项羽的父亲,秦末随兄长项梁、侄儿项羽一起起兵反秦,鸿门宴时位至左丞相。按理说,项伯这样的亲属身份、政治身份应该是项羽阵营的中流砥柱,但是,我们知道,社会是立体的,身份是多元的,项伯除了亲属身份、政治身份之外,还有其他层面的身份,如个人性的朋友身份。
  在历史转折的节骨眼上,恰恰是个人性的朋友身份引发了项伯身份的漂移,从而导致了项刘政治形势的逆转。
  与张良:影响情节的发展走向
  项羽决定准备剿灭刘邦的时候,项伯非常清楚项刘的实力,项羽的兵力是刘邦的四倍,一旦进攻,刘邦必然全军覆没。对于项伯而言,刘邦覆没也正是他所愿,但他不能眼看着张良被他的军队绞杀。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项伯要救张良,他的纯个人的身份替换了政治的身份。张良的反应是什么?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
  这是项伯应该考虑到可是他事实上竟然没有考虑到的。张良的身份没有漂移,对他而言,政治第一,友谊第二。于是,在历史的瞬间,项伯与张良构成了对比——从历史的角度说,身份的错位构成了历史的错位;从文学的角度说,身份的错位构成了一种审美的张力。
  与刘邦:影响情节的发展结果
  项伯与刘邦原来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由于项伯身份的漂移,将与张良的关系作为主要关系,致使张良于其中发挥作用,从而使项伯和刘邦之间发生了个体关系,使得项伯与刘邦之间的身份实现了由疏到亲的漂移。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上面这段故事一直让人无限感慨,一对敌人片刻之间竟然成了亲戚!这应该是项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在这次夜谈中,刘邦充当了导演兼演员的角色。
  与项羽:影响范增的刺杀计划
  项伯与项羽是什么关系?亲叔侄。项羽会怀疑项伯吗?不会的。项羽已经下达了第二天战斗的指令,就在战斗的前一天晚上,叔叔来了,做项羽的思想工作。
  项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信任着项伯。不知项伯的身份已经漂移,现在是人在项营心向汉。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一切按照项伯的设计进行着,项伯发挥作用的身份是刘邦的“亲家”。
  范增觉得事情突然变了,而且变得很蹊跷。无奈之下给项羽暗示,暗示不行,干脆另谋他法,召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这是鸿门宴的高潮,但是导演不是项羽,项羽竟然只是最糊涂的观众。这高潮中最精彩的一幕出现了——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这里不是刘邦集团的张良或后来的樊哙“亦拔剑起舞”,却是项羽集团的项伯,一个领导人的叔叔,一个“国家”的副丞相。项伯的政治身份完全漂移出去了。他影响了鸿门宴之前的事件,也影响了鸿门宴的高潮,从而改变了整个局势。张良出去将刘邦的保镖樊哙叫了进来。观众项羽很客气地劝酒劝菜,但是招来了对方的一通声讨: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是什么身份?刘邦政治集团的一员。但是他的话与刘邦刚才说的话一样,也与项伯昨晚说的话一样。请问项伯是什么身份?项伯是项羽的叔叔,是项羽集团的一名要员。
  因此,面对这样的声讨,项王未有以应。
  为什么“项王未有以应”?因为项羽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如果仅仅是樊哙所言,项羽可能把他喝住;如果仅仅是刘邦所言,项羽也会加以责问。但是,同样的事件,要看“谁看见的?从什么位置上?”不同身份的人所说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项羽相信这一切源于相信他的叔叔项伯。而不知项伯早已被张良、刘邦利用,今日之项伯早已不是昨日之项伯了。
  参考文献:
  [1]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梅润清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 213003)

浅谈项伯影响下的《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