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加,呈现出生成性和复杂性的特征。随着课堂的推进出现的“突发情况”也逐渐成为常态。“突发情况”的出现需要教师机智地行动,以保证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和教育性。以下将以真实的语文课堂为例,深层分析教学机智的内涵、本质及其表现。
四月的梨都砀山,春日载阳,于永正老师正在执教《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讲到“孤单失群”这个词语时,学生的理解遇到了困难,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解决问题,这时一个男生突然推门而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境,于老师放下手中的课本,走到他跟前,摸了摸他的头,笑眯眯地问道:“你怎么迟到了?刚才到什么地方去了?”
生:(胆怯地)我刚才在楼梯口坐着休息,没有听到上课铃声。
师:你当时什么心情?
生:(有些紧张)我发现周围没有人了,想到可能上课了,所以赶紧跑了过来。
师:当你发现只剩下自己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生:既孤单又害怕,又有些紧张。
师:这种感受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略加思索)孤单失群。
师:很好。你一个人,离开同伴能不孤单、紧张吗?当然,这紧张还有怕迟到挨批评的成分,对不对?请你读课文中描写受伤的大雁“孤单失群”的句子,然后演一演受伤的大雁在空中飞行,好吗?
(迟到的学生边读课文边演示,创造性的表演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于老师再次摸着他的头说:“这是你起初的感受,只有艺术家才能表演得这么好。虽然你一时失群迟到了,但你帮助大家理解了‘孤单失群’,你也是功臣哪!”
听了于老师幽默的评价,迟到的学生有点难为情地笑了,他乐滋滋地跑回座位。课堂继续向着理想的境界迈进……
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突发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它可能会扰乱教师的教学计划,阻碍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意外情况因其突发性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更深的印象,如果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将意外情况转化为教育的契机,在保证课堂连续性的同时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机智指教师面对课堂意外,契合情境地行动。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教学机智范畴中的关键词——意外、情境和行动,进而可以将其作为分析教学机智行为的切入点。
意外情况的出现是教学机智出现的契机。陈桂生先生将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归纳为学生的“怪”问题、学生的“怪”答案、学生的“怪”动作、个别学生的差错和迟钝、学生突然提出来的要求、教师的差错和突发事件等七种类型。上文的案例中,于老师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时候,一个男生突然推门而入,打断了课堂的进程。面对这种情况,多数老师会采取批评或忽视的做法,尔后继续空洞地解释“孤单失群”的含义。而于老师则以这个意外情况为契机,开始了智慧性的教学活动,成为本堂课的亮点。
当意外情况出现之后,教师对周围情境的直觉把握和感知成为关键,这实际上就是教师的直接认知能力——将情境中的每一要素都囊括在视域内的一种能力。教学机智的真谛就在于契合情境,情境中的要素被误读或忽略都会导致问题性质的变化,基于情境作出的行动选择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深层分析课堂实例中意外发生时的情境要素:一是于老师正在讲授的课文是《惊弓之鸟》,二是学生在理解“孤单失群”这一词语时遇到困难,三是男生因独自坐在楼梯口休息而迟到。四是男生因迟到而惊慌失措。于老师迅速抓住情境中的要点,并在这些情境要素之间建立起了逻辑联系:男生发现周围没人时的心情正好可以用“孤单失群”来形容,学生们一味抽象地理解这个词语有一定的困难,我可以借用男生当时的心理感受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个词语所描述的心理状态。基于此种联系,于老师引导迟到的男生用“孤单失群”形容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并让他用表演的形式帮助同学加深理解,最后不但没有批评男生,还称赞他为“功臣”。这是多么精彩的一堂课!于老师此举不但给了男生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孤单失群”这一词语,真可谓“一箭双雕”!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情境中的任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如果这堂课所教的课文不是《惊弓之鸟》,或学生在理解“孤单失群”时没有遇到困难,或那个男生没有迟到,那么就不会有于老师接下来充满智慧的行动,也不会有这么精彩的一堂课,更不会有教学机智之说。如果有的教师东施效颦,将于老师的做法移植到情境已经发生变化的课堂上,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因为机械地套用而打乱课堂的节奏,这种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更不能称之为教学机智。可见,教学机智的生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学行为总是要回归到情境中才能判断是否机智。
显现教学机智的行动具有紧迫性。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决定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从当时教师不可能的情境中退出去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能迅速抓住情境中的关键因素,机智地做出反应,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在一瞬间完成。拥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智慧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内在自觉,这种内在自觉使感知情境、建立逻辑联系等活动成为下意识的活动,使瞬间作出正确的决定成为可能。于老师的教学活动被迟到的男生打乱后,他能够迅速抓住情境中要点,并在这些情境要点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然后据此制定了行动的方案。在保证教学连续性的同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忠良,李秀荣.“你也是功臣”——于永正老师教学机智一例[J]小学教学参考,2004,(07).
[2]陈桂生.漫话“课堂智慧”[J].教育科学研究,2004,(10).
[3]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徐万晓 重庆市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