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2期 ID: 163390

[ 程雪宏 文选 ]   

例说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把握

◇ 程雪宏

  本文分析了目前现代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并以初中课本选用的鲁迅作品的教学为例,着重从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多样化、文本解读的真实化和训练手法的多元化四个方面阐述了有效把握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途径,以期切实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热门话题之一是追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时间大约占据整个初中三年课堂教学时间的60%,如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反观当前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诸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活动。下面以人教版初中教材选用的鲁迅作品的教学为例加以阐释。
  人教版初中教材共选用鲁迅的作品8篇,分散在各册教材中。初一上册的《风筝》、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初二上册的《阿长与〈山海经〉》、下册的《藤野先生》、《雪》,初三上册的《故乡》、下册的《孔乙己》。本文以这八篇文章的教学为例,尝试探寻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课堂教学预设,有机融合课堂生成
  (一)重预设轻生成、重生成轻预设,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两大突出问题
  重预设、轻生成,传统教学思维定势在一部分教师心目中难以撼动。初一上册的《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可以多角度解读,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但课文难点较多,许多教师怕学生难以把握对文本的理解,因此课堂预设一大堆问题,特别是对学生大谈特谈“精神虐杀”。笔者认为本文并不需要一下子理解透彻,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教师事先设计再多的问题,如果不从儿童的角度去分析,而是以成人的眼光做太多的理性分析,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课堂预设要合适,不要面面俱到,可以适当取舍。反之,过分重生成而轻预设,同样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初一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回忆了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热爱和知识的渴求,是天真调皮的童心的再现,教学中自然要着重赏析这种意境美和韵味美。但在教学中如果出现这样的学生提问:“三味书屋中的先生,手拿戒尺,但又不太爱管学生,放任他们在课堂上做小动作、画画,这是一个好先生吗?难道还值得回忆吗?”对于这一课堂生成,教师如果把握不到位,引导不合适,而是任由学生展开讨论,那么学生可能会联系现实,大谈教师的体罚、工作责任心,而与教学本身并无多大联系。这种课堂生成势必会极大地干扰教学,致使教师无法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合理预设,有机融合课堂生成,有效调控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的预设要合理,教师就要对文本敢于取舍,当然这种取舍不能仅凭教师个人的喜恶,而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初一下册的《社戏》,课文篇幅长,课堂教学时间有限(2课时),如何确定教学目标,使之趋向合理化,尤其紧要。在教学中,笔者做出如下的设计:
  第一课时:
  1.本文标题为“社戏”,找出有关直接描写社戏的内容,并尝试分析:社戏是否精彩,是否值得回味?为什么?
  2.除了直接描写社戏的内容外,作者还重点写了哪些事?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情?
  3.文章语句优美,写景极具特色,试找几句赏析。
  第二课时:
  1.本文标题既为“社戏”,为何花大量笔墨描写看戏后的“月下归航”?是怎样描写的?
  2.文中人物形象鲜明,试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等人物的形象。
  3.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两课时,要求学生着重讨论、明确上述问题。对教材的合理取舍,使得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有的放矢、讨论中心明确。教师预设的问题数量适中、难度适中,使得教学过程紧凑但又不显得紧张,充实但又不显得冗杂。
  所以,对教材的合理取舍,使教师在教案预设过程中不再“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东西都要讲。突出重点和难点,围绕目标有序开展各个教学环节,放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课堂预设还要留有余地,对课堂的临时生成,教师在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当场处理,不拖泥带水,不似是而非,要给学生明确的答复和合理的解释,使生成能有机融合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成为推动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而非阻碍教学的障碍物。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面对这样的生成:
  生:三味书屋中的先生,手拿戒尺,对学生“大叫”、“瞪眼”、“怒斥”,但事实上又不太爱管学生,放任他们在课堂上做小动作、画画,这是一个好先生吗?难道还值得回忆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在倡导师生民主平等的今天,我们对教师手拿戒尺却又放任学生的做法确实有意见,但从原文看,先生是否真的体罚过学生呢?私塾教育是否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呢?学生是否学得很苦、很累呢?对这样的学习生涯,学生是喜欢还是厌恶?当然,老师没有制止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画画,的确值得商榷,但我们的同学们每天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难道老师都一清二楚吗?
  对于课堂中的临时生成,教师要加以艺术化的引导,将原本可能与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导向正确的轨道,使之有利于教学。怎样做到这一点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心得:
  1.倾听甄别
  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并加以甄别。倾听就是要能接纳学生的疑惑,要敢于让学生向教师提问、“开火”;甄别就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加以合理分析,知道哪些是有益于课堂教学、能促进教学的,哪些是“插科打诨”、于教学毫不相干的。要让能促进教学的生成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而对教学无益或作用不大的生成逐渐消灭。
  2.纠错正谬
  对课堂生成中的一些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而不是任由这种错误占据一定的市场。当堂纠正这些错误,会对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若导向明确,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辩有理,自然能使学生将主要目光投向正常教学过程,而不会被一两个课堂临时生成引向歧路。
   3.不避焦点
  对于学生中存在争议较大的疑难问题,教师更要勇于正视,不要轻易回避。焦点问题不解决,人心难以抚平,会造成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怀疑,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如果对某些焦点问题确实一下子解决不了,也要向学生说明,争取学生的理解,事后要和其他教师共同商讨,求得圆满解决的答案。
  二、教学手段科学化,强调学法的多样化与灵活化
  (一)目前许多教师的教学手段都趋于“快餐化”,没有真正领悟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主要表现为:
  1.表面自主,实则无的放矢
  以《社戏》为例,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是作者理想的故乡图景,是对现实的关切、理想的追求。显然,这篇课文如果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然以题目“社戏”为重心,围绕探讨社戏的有关情节展开研读。对回忆中的小伙伴“偷豆”、六一公公“感激”等章节自然无法正确把握,对文章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品味不透。所以,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忽视对学生阅读研究文本过程的引导,容易导致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这种教学自然是无的放矢。
  2.无效合作,追求华而不实的热闹气氛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许多教师不论什么课,不论什么问题,都要来小组合作讨论一番,以为惟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殊不知,有些合作根本就没必要。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教的学中:
  师: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什么?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下面就以4人小组来共同探讨,完成这个题目。
  试问,以初二学生的能力,解决上述并不十分难懂的问题,完全可以自行从文中找出答案,有必要分小组合作吗?除了营造所谓的热闹气氛外,这样的合作恐怕起不到多大的效果!
   3.随意探究,偏离教学重心
  随意探究,不以文本为切入点,势必会偏离教学的重心。《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着重研读“阿长买来《山海经》”这一部分,并安排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自然要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但有的教师却安排学生作如下探究:
  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样买到的?为什么文章前后倒写了不少?
  这样的探究开展有无必要?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探究有无偏离教学的重心?
  (二)提倡教学手段多样化,学生学法应根据文本实际选用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文本指导学生选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
  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文体不同,教师的教法自然不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是散文,《故乡》、《孔乙己》是小说,散文和小说的教学侧重点自然是不同的,散文重在品味语言,小说重在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区分两种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到底是采用何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抑或是探究性学习?我们必须根据文体特点和文章的难易程度,选用合适的学法。如《故乡》一文:
  步骤一: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步骤二:合作学习,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物?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用小黑板或投影显示以下表格)
  对比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
  语态
  生活态度
  
  3.依据上表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步骤三:深入探究,把握难点
  1.课文中多次描写海边奇异的图画,各表现了什么?
  2.文章结尾语句含义深刻,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笔者认为,《故乡》一课,步骤二采用合作学习来分析人物形象显然是不必要的,因为这几个问题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就能找出答案,根本没必要分小组合作去解决。步骤三难度较大,实际上宜合作探究,集众人智慧加以解决。
  第二,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选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
  从初一到初三,不同阶段学生的分析、理解、感悟、鉴赏能力有极大的差异。初一的学生感性认识能力较强,课堂举手发言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初三的学生相对来说理性分析能力有巨大的提升,但课堂表现欲望较弱,课堂气氛较沉闷,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取不同的手段。
  如教学初一下册的《社戏》和初三下册的《孔乙己》,两文在语句、内容和主题上有明显的不同。《社戏》语句清新欢快,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孔乙己》以冷峻的目光批判了畸形社会的种种弊端。显然,教学《社戏》,重在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学生参与教学的激情容易被唤起;而教学《孔乙己》,重在理性分析小说的悲剧效果,学生缺乏时代感和认同感,不易产生与作品的共鸣。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要有所区别。
  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不同层的次学生采用不同的学法。
  我们发现,同一个班级,不同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对语言的感悟、赏析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共同学习同一篇课文时,学法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会不同。
  如《孔乙己》一文中,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的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而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明显不同。我们不必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上述解析,而要指导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解读。
  三、文本解读真实化,处理好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
  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应该是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对文本的再现过程。新课标提倡多元化解读,提倡个性化阅读,但目前囿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不少教师在引导中存在浮躁的情绪,架空、偏离、曲解等弊端不断显现。
  初二下册的《藤野先生》一文,对课文就有几种不同的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颂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内容大半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藤野先生,又写自己的思想历程。
  对文本的解读,笔者认为应该倾向于第一点,因为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的最鲜明、最精练的概括。从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藤野先生的容貌、言行、性格和品德。虽然本文确实饱含着爱国主义情感,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点对准在藤野先生的身上,所以歌颂藤野先生应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因此,文本解读必须真实化,对文本的理解必须最接近文本最初想表达的意思,不架空、不曲解、不偏离文本真实的意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文本,调节好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文本是“根”,脱离文本的赏析会使阅读走向“死亡”
  文本好比是大树的根,根深则叶茂。一切阅读活动都必须围绕文本这个“根”展开,对作品的研读、赏析,都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很多时候,由于时代背景的变迁,读者远离了文本产生的那个时代,对文本的理解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的,但文本本身要表达的意思却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们不能全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赏析文本,否则必然会对文本产生模糊的认识,而非清晰的领悟。
  如《故乡》一文是小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对故乡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如果脱离文本来探究,由于读者根本没有作者那样的复杂的人生经历,也很难有人达到他那样的对社会的洞悉程度,对文中的“我”这样一个具有清醒头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自然就无法把握,对“我”对故乡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也无从谈起。所以一切阅读都必须深入文本本身,不可偏离文本而大谈个人感悟,那样的做法必然是空洞无物的,于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更何谈效率?
  (二)教师是“茎”,“茎”直则“树”正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这棵大树中,教师的作用好比是大树的“茎”,“茎”直则“树”正,才能为“枝叶”输送充足的养料。
  教师不能把太多的个人的情感、喜恶融合进文本,一旦融入文本,势必会对文本产生太多的个人情感,从而影响甚至左右学生的思维。很多教师出于对某位作者的尊重或反感,在教学这些作者的相关作品时,很难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这在平时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课堂上,这或多或少要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有效的把握。所以教师必须做一条不偏不倚的“茎”,“茎”直则“树”正。
  (三)学生是“叶”,“叶”茂则生机无限
  学生好比是片片绿叶,“叶”茂才能吸收阳光,吸收雨露。学生的解读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产生偏颇的。这固然是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多,情感认识和价值观念还比较单薄,难以产生与作者、作品的共鸣。但正因如此,学生才要学习、揣摩、鉴赏、仿效自己还未掌握的这些知识,才要去阅读超出自己实有水平的这些文章,才能有进步。教师不可能只指导学生学习同龄人的习作,那样学生还能有什么进步?
  但由于许多文本确实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求学生百分之百的正确解读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可是完全任由学生胡思乱解,那也是不科学的做法,对教学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我们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不偏离文本太远的范围内,对文本的多样化的解读是可以进行的。这样的解读,是真实有效的,这不是对文本的曲解,因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但又超过自己人生阅历的对文本的理解,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解读。
  四、训练手段多元化,倡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过分强调应试教育、以考代练、不考不练,成为许多教师尤其是初三教师的通病。把阅读教学课上成练习解答课,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语感培养、发散思维的培养。训练手段的公式化、套路化,是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低下、思维僵硬化的元凶。
  如《雪》一文,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对南方雪景的描述更写是色彩丰富,语句优美。“滋润美艳”、“隐约着青春的气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多美的语句呀,推出了一个“隔雾看花”的朦胧美景,令人产生无限遐思。而写北方雪景,却透露着独立不羁、昂扬向上的性格,“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升腾着……”这是何等苍凉悲壮的图景,又是何等雄浑俊伟的奇观!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的语句美忽视不见,只一味强调:
  1.本文写了哪些内容?各有什么特点?
  2.从全文来看,作者赞扬的是哪种状态下的雪?为什么?
  3.“是的,那是孤单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问题的设计,着重从文本内容、思想及语句的深层含义来考虑,是典型的应试题型的设计。的确,考试时的现代文阅读总是习惯从这些角度来设计试题,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理想的成绩,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课上也习惯采用这种训练模式。殊不知,长期运用这样的方式训练学生,极易束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造成学生思维的模式化、僵硬化,即使再美再好的文章,到他们眼里也只不过是一些应付考试的题目罢了。如果是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还有必要开展吗?因为,我们只不过是在训练一些考试的机器而已。
  我们必须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一方面确实要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能从现代文阅读中汲取营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重视应试技能训练,但不唯一化、公式化
  阅读教学,最终成果如何往往要通过考试来检验,这是目前无法回避的。我们也确实需要重视应试技能的训练,否则课上得再生动再有激情,学生考试却一塌糊涂,我们也无法应对来自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压力。重视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主题的理解、语句的表现手法及深层含义、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等技能的训练,确实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解。
  但是,训练不能唯一化、公式化。我们要加强对文本的朗读技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如《雪》一文,要读出描写暖国的雪和朔方的雪的不同的语速、语调,从中有所感悟;如《故乡》的结尾,要读出在沉郁、苦闷之后看到希望的欣慰之感。这些朗读技巧的训练,有助于我们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同时强化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达到说话具有磅礴的气势、澎湃的激情,能犀利地反驳对方错误的言论,能正确地树立自己鲜明的观点。这样的训练完全可以穿插在阅读教学中,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使学生更具有活力,教学更有效。
  (二)求同与求异并存,倡导发散思维的培养
  我们的很多训练,实际上都是一个“求同”的过程,追求答案的一致和统一。但事实上语文课,尤其是阅读课怎么能一味追求答案的一致和统一呢?
  所以笔者认为阅读课堂上要有“求异”思想,教师要容纳学生不同于标准答案的见解,要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求新求异。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只要在适度的范围内都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因为只有异彩纷呈,才能使课堂更精彩。
  追求对文本不同的见解,实际上也是培养发散思维的过程。定向思维对教学的弊端不言而喻,发散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
  《孔乙己》一文的课后练习有这样一题: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如果换成酒店掌柜或其他人做叙述者,会有什么变化?
  这个题目实际上是一个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好题目。
  学生甲: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的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让人感受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比第三人称更为真实亲切。
  学生乙: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看世界,反映人世间的种种不幸与丑恶,更真实可信。
  学生丙:“我”虽不是指作者本人,但作者创造了“我”这个形象,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在里面。他想客观真实地再现那个时代的丑恶,做一个冷峻的旁观者,更能犀利地批判旧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样的发散思维的训练就很有好处,跳出书本,结合作者的一贯思想和行为,并能进一步联系小孩子的率真本性加以自己的感悟,远比固定一种模式、给定一个答案好。
  
  参考文献:
  [1]姚正祥.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语文教学之友,2008,(06).
  [2]姜德仁,孙晋诺.例谈阅读教学的生成[J].中学语文教学,2007,(10).
  [3]孙和平.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现代文阅读备考有效性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7,(06).
  [4]张克秀.让教案预设与课堂生成共精彩[J].语文教学之友,2007,(09).
  [5]汤飞平.警惕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低效行为[J].语文教学之友,2008,(02).
  
  
   (程雪宏 浙江省建德市杨村桥初中 311603)

例说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