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名著题复习现状
江苏高考语文文科08年增加了加考题的考查。09年开始加考题的40分纳入高考总分的范畴,成为直接影响学生高考成败的一部分。这其中,名著题占15分之多,地位举足轻重。然而,连续四年的考查,很多文科班语文老师总是把名著题当做额外的“附加”,对其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对试题类型研究不够。有些老师甚至认为阅读十部名著,即使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也不能获得高分,事倍功半;因此,在紧张的高考竞争压力下不值得花太多时间。所以,学校、语文老师及学生均不重视。
二、高考名著题考题回放
年份 选择题涉及
的5部名著 选择题设错点 简答题涉及的2部名著 简答题方向
名著名篇阅读 2008 《女神》、《家》、《三国演义》、《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 具体篇目《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错位,
人物荀彧、郭嘉张冠李戴 《呐喊》
《红楼梦》 鲁迅小说人物对应《呐喊》作品篇目,简述“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含义
2009 《呐喊》《边城》《雷雨》《三国演义》《老人与海》 人物形象九斤老太分析错误,
情节“终于保住了马林鱼”错误 《欧也妮·葛朗台》
《红楼梦》 分析葛朗台人物形象、
概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故事内容
2010 《呐喊》《女神》《边城》《哈姆雷特》《红楼梦》 人物阿Q、假洋鬼子张冠李戴,
情节“哈姆雷特复仇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错误 《老人与海》《三国演义》 结合人物形象圣地亚哥理解主旨句,
从情节“许攸投奔曹操”分析曹操人物性格
2011 《三国演义》《家》《边城》《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 人物觉民、觉慧张冠李戴,
情节“女儿拿出刀子以自杀护匣”错误 《红楼梦》
《雷雨》 指出《红楼梦》判词对应人物,
概述侍萍人物经历
三、高考名著题命题分析
1.名著名篇阅读题目设置涉及十部名著中的七部,统计四年高考,《红楼梦》、《三国演义》在选择题与简答题中每年都对应出现,是必考名著,估计以后也是。其余八篇中《呐喊》《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边城》各考了三次,《女神》《家》《雷雨》《老人与海》各考了两次。以后的名著名篇考查估计涉及篇目还会是这七部甚至更多,以达到更全面了解学生对名著掌握情况的目标。
2.以考查人物形象、情节内容、艺术手法为主,其中人物和情节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前四年选择题中八项错误题干有四项涉及人物,有三项涉及情节。八道简答题有五道涉及人物,有三道涉及情节。
3.简答题考查侧重于概括和评价,侧重于多角度切入,简明扼要,一般不作长篇复述情节的要求。
四、高考名著题复习探寻
提高对加试题的重视程度
1.名著题共15分,占加试题总分的37.5%,占文科语文总分的7.5%。必考部分的160分所考题型,从字音到作文,基本上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训练的,到了高三,学生的兴趣已经消磨殆尽,而且这么多年下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已经基本定型,提升空间不是太大。但是对于名著题,学生都很陌生,独特的题型、新颖的内容让学生倍感新鲜,而且名著题训练效果显著。所以,不管学生的语文基础之前怎样,只要我们重视名著题,科学应对,都会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
2.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名著题涉及10部名著,学生感到茫茫无边,毫无头绪。名著中有些篇目语言文白夹杂,有些篇目时代背景差异较大,有些篇目内容晦涩难懂。有的学生即使已经看过所考名著,碰到一些题目仍然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兴趣全无。其实,兴趣是阅读名著的最大保障,我们老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保证他们能够有效阅读。而激发兴趣的方法的问题,笔者通过尝试,探寻了一些有效措施。
(1)以教材为切入口,让学生联系教材内容,有针对性的延伸到相应篇目的名著阅读中。如学到必修二中的《祝福》,可以拓展阅读《呐喊》,而且联系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选择名著规定篇目进行充分阅读,学到《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拓展阅读《红楼梦》,而且还可以联系选修教材《<红楼梦>选读》。此外,必修二中的《边城》,必修三中的《雷雨》 ,《中外戏剧名著选读》中的《家》,都是名著直接联系教材的典型例子。当然,教学必修五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可以延伸阅读同作者的《哈姆雷特》等等。通过教材与名著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怀着重视教材的态度来重视名著,收效显著。
(2)读、看、讲、动、赛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对名著的掌握,不能拘泥于“读”这一种方式,适当的改变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名著的浓厚兴趣。“看”,可以看原著电影、电视,看《百家讲坛》相关视频,甚至看相关动画片等;“讲”,可以在班级或学校开辟“名著讲坛”,可以是老师讲座,也可以安排学生选择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名著内容讲给全班甚至全校学生听;“动”,即活动,可以密切联系语文活动和名著的关系,如高一举行的演讲比赛就可以开辟“名著影响我的一生”专题演讲,高二举行的辩论赛就可以围绕名著中具有论争价值的问题设置辩题,如“曹操是奸雄还是枭雄”、“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等;“赛”,即知识竞赛,选择学生正在读的名著问题进行知识竞赛,并实行奖优措施,通过提高竞赛的正确率,全员参与,浓厚阅读兴趣,以“赛”引导“读”,以“赛”验证“读”。当然,在这些方式中老师一定要起到筛选甄别的作用,所“看”内容必须精要,所“读”内容的精简讲义必须切合高考,学生自己所“讲”内容必须准确。
(3)循序渐进,计划阅读。10部名著的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长期的计划及实施的保障。高中三个年级必须统一思想,分年级有重点的突破,才能确保学生有效的阅读,才能确保学生不会因为任务的突然加重而对名著丧失兴趣,叫苦不堪。按照学段特点,笔者所在学校高一规定必须读完《红楼梦》《呐喊》《边城》《雷雨》,高二规定必须读完《三国演义》《哈姆雷特》《家》《欧也妮·葛朗台》,高三上学期规定必须读完《老人与海》、《女神》,并且在期中、期末试卷中配以同步的名著题检测,以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名著阅读。
3. 加强对高考试题特点的研究
江苏考试说明是高考的方向标,只有把握好方向,才能确保复习不会偏离目标。从考试说明中可以发现,名著考查涉及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近几年高考主要关注人物、情节等内容,复习时对艺术特色类题目需要特别留心。比如 “《三国演义》擅长描写战争,结合具体事例简述其艺术特点”一题,作答时就需要点出《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没有把笔墨放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而是重点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方面的艺术特色,然后结合典型战争如赤壁之战等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来分析。再如:“《哈姆雷特》精心于结构。作为一个复仇故事,它有三条线索,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请用简洁的语言列出三条线索,并分出主次。”作答时需要列出线索具体内容,然后点出“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的特点。
从前四年高考名著简答题考查情况来看,2008年考查的鲁迅小说人物对应《呐喊》作品篇目、简述“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含义两题,只要对两部名著内容基本熟悉即可。09年考查的分析葛朗台人物形象与概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故事内容两题,需要学生在对名著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10年考查的结合人物形象圣地亚哥理解主旨句与从情节“许攸投奔曹操”分析曹操人物性格两题,除了要求概括内容之外,又增加了分析鉴赏的要求。2011年考查的指出《红楼梦》判词对应人物与概述侍萍人物经历,难度不大,但考查较细,概括要求较高。从笔者对高考阅卷分析来看,对于这类简答题的解答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作答时一定要紧扣题目要求,强化审题,不随意扩展。如概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有的学生不注意审题,仅仅是叙述“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情节。这种做法明显不妥!需要从情节中概括出主要内容并从多方面进行叙述。
(2)作答时对人物的评价要力争多角度,如“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一题,有不少学生仅仅是围绕最典型特点“吝啬”展开详细叙述,而忽略其他角度“投机商”“暴发户”的评价。
(3)答题时对情节的叙述要力争简略有条理。纵观四年高考简答题,对情节的叙述基本没有详细叙述的要求,如“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一题,对侍萍经历的故事每个阶段情节只需一两句话的简述即可。
对于情节类题目,我们还需要注意“典型情节”的概述题。比如“概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过”,这类题型需要我们作答时涉及到背景原因(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了一次论辩)、事件过程(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张昭等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故事结局(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从容应对,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当然如果事件具有重大意义还要简述其影响意义。
对于鉴赏类题目,学生普遍感觉不知如何作答,如10年考查的“结合人物形象圣地亚哥理解主旨句”一题,其实联系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理解句子类型的题目来看,这一类题目可以先抓关键词;再换近义词,将原句重新复述一遍,然后结合人物形象或名著内容理解这一句表达的中心意思即可。如2011年南通调研试卷考到下面的题目:“《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作答时可以先抓关键词复述(这句个性化的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是漠然忍受命运的暴虐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苦难,显示了人物内心的犹豫不决),然后结合人物形象,谈一谈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体现了哈姆雷特精于思想疏于行动、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这样就比较完整了。
综上所述:对待高考名著题,只要我们端正思想,认真重视,注重从高一开始的日积月累,吃透考试说明,研究试题规律,寻找解题方法,提高复习效率,强化训练效果,那么解答名著题就会游刃有余,胸有成竹。
(朱明慧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 2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