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将转变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将情感目标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离开了情感的支撑,语文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真正说出了情感教育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切实加强实施情感教育。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具体看法:
一、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语文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语文教学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受教育的对象,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求知欲。同时,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别,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人际交往能力,树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实现知、情、意、行高度统一的目的。
二、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情感因素
在新课改中,课程目标突出情感教育目标,在语文学科课程中强调摒弃以往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观点和健康的情感去认识和感知世界,在情感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在情感体验中丰富学习过程、丰富情感体验,以达到教育教学的良好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就成为一个情感知识化和知识情感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生命过程。例如,宋朝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就是一篇千古名文,课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哲理名言,充分表达了范仲淹的“忧”和“乐”情感因素。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名言,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最新的国际形势,积极引导学生把其转化为对祖国的“忧”和“乐”,把其转化成努力攀登科学文化知识的强大动力,将来更好地报答我们伟大的祖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积极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由过去对学科知识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贴近于社会、贴近于现实生活。
三、注重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个优秀的班级”。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给自己提出了每天的“五个一工程”:每天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是课程的积极创造者、开发者。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凭借自己深厚的知识底蕴对语文教材知识体系进行整体把握,深刻理解教材细节,灵活处理教材,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内部的逻辑关系,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使用他人的课程资源过渡为使用自己所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语文教育教学。语文教师只有依靠情感的力量,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改善自己的人格特征,用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言传身教,表里如一,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最终实现学生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总之,在当今的语文新课改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是教书育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语文教师作为教育者,要明确情感教育目标的重要性,不但要理解情感教育目标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把它升华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挖掘语文教师自身及学生的情感因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弥补现行教育体制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由此可见,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还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师生的一切活动中,真正做到 “以情养情”、“以情育情”。
(叶志强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实验中学 51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