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2期 ID: 163431

[ 王月英 文选 ]   

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王月英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使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学习征途的关键路口。因为年纪小、爱贪玩,“成就动机”尚不可持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冷热、焦虑等情态,这就更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适时地不断地给予激励,使他们出色地走好中学语文学习的每一步。
  一、目标激励
  语文学习的目标就如同飞机上的操纵杆、航船上的方向盘,对语文学习活动起着不可或缺的定向、导航作用。学生只有确立了一定的学习目标,才能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为达标做出不懈的努力。而初中生正确学习目标的确立又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激励。
  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初中新生入学时,便根据“知识结构”的理论,巧妙地采用“画知识树”的形式,形象地为学生确立了初中语文知识远期学习目标。魏老师还据学习目标层次性原理,要求学生标出已掌握的知识点,把尚未把握的部分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无异于为每一个同学设计了一张因人而异的目标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而魏老师创立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课型课堂教学法中的第一步“定向”,则是在上课之始师生共同讨论拟定的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短期目标。通过魏老师的做法,我们足见他对目标激励的重视,这也是他在语文教学上的重大创举,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成功经验。
  诚然,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就越能发挥他的潜能,登上一个个新的台阶;但是若一味地提出擂台式的目标,学生无法尝到成功的甜头,只能是渐渐地失去信心,败下阵来。因此,我们运用激励原理为学生确立目标时,应像魏老师一样,不越俎代庖,而是师生共同研讨,使目标既针对学生实际,又符合教学规律,避免目标过高过低的负效应,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二、动机激励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起动器”,而“起动器”的开启有多种途径。
  首先要融洽师生关系,方可打开动机激励之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发和维持。成功的语文教师都是十分重视融洽师生关系的,魏书生老师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管理艺术,而其管理艺术的精髓就在于讲求“民主”,凡要求学生做的,他都充分地与学生商讨,共同研定。教学实践中,教师若能多一点“民主”之心,少一点“民王”之气,和学生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若师生关系紧张,相互之间不信任,则会出现对抗心理,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次,要重视反馈作用,才能探准动机激励之道。反馈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往往产生正效应。一般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作业乃至于课堂回答问题时都急于得到反馈,或超过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越过了从未越过的及格难关,抑或是得到教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誉,这些都可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学生普遍充满着上进心和好胜心,即便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只要能得到及时的激励,常常也会咬咬牙,奋起直追。可见,“反馈”是教师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对学生施以动机激励的信息源、主渠道,舍此,教师的激励便只能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了。
  三、需要激励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愈强烈、愈迫切,由它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就越有力。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则是一切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引发、维持及加强的动力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千个儿童中,弱智者和智力超常者仅占千分之几,差异并不很大,别的同学能达到的,几乎大家都能达到。部分同学之所以未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自己特点所需要的学习帮助和学习时间。事实正是如此,笔者曾接到一个差班,作为该班第四任语文教师,笔者从激励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着手,主动地关心差生,不时地对他们细小的进步表示赞赏,在全体同学面前重新树立他们的形象,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同学们对他们的期待。科学的道理、激情的话语、不断的赞赏、真诚的相帮填平了他们心中的缺欠,点燃了他们的希望之火,激起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经过两年的努力,该班中考语文成绩高出县平均分10多分,不断地给学生以语文需要的激励,使笔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需要激励不仅适用于低年级语文教学和差生的转化工作,也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根据需要是随着人的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态,使激励常激常新,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殿堂。
  
  
  (王月英 河北省宁晋县孙家庄学区 055550)

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