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发挥教材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些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的技能。”照此说来,教师只有通过课文写作特点的有效讲解,采用恰当的方法加以指导,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尽快提高其写作水平。
一、课文题目的解剖与引导学生审题结合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审题能力高低是一篇文章成败的关键。常言道:“审题好,佳作成一半。”相反,审题不准,掌握不住题目的要求,自然难以写好文章。
众所周知,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优秀的,其中好多篇目的题目就颇具特色。有的题目能体现文章的结构,有的题目能体现文章体裁,有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旨……正确理解题目,对自己写好文章很有益处。同时,通过解剖文章题目可使学生从课文题目中得到启发,使其在写作审题中,保持文题一致,而不至于出现偏题、离题的错误。
在教梁思成的《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一文时,笔者首先提出“假若我写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写”的问题。这样提出问题,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相互讨论,积极思考,从分析题目入手,明确了这是一个偏正结构。“讨论”是中心词,“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二者都是修饰“讨论”的。这样,论证的内容应放在“偏词”上,即阐述“讨论”是“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进一步提出“论证的层次又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了这次讨论,首先是“关于北京城墙的”,其次是“存废问题的”。在逐步引导下,学生也就渐渐明确了这个论证过程,就能很好地回答出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层层论证。
这种做法,既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论证方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审题能力,并将自己的作文与课文对照,从中找出差距,尽快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课文写作的技巧分析与学生模仿写作结合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套。”这话并不是绝对错误的,主要是看你怎样正确理解和运用。因为中、小学生写作大都是从模仿开始,如同写字描红、临帖。这种做法古人称“袭古而知新”。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有独具匠心之奥妙。因此,摸清学生的写作底子,选择课文中容易模仿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模仿借鉴,既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又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讲鲁迅的小说《祝福》的写作特点时,笔者采用讨论的方法进行,首先提出了“作者几次写到了祥林嫂的眼神呢?”学生边找边议,很快回答:“写了三次。”笔者接着问:“这三次描写相同吗?”这时,学生又开始积极的思考、议论了,认为三次描写各不相同。最后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三次描写的次序能打乱吗?”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笔者又加以引导,同学们认为不能打乱。因为祥林嫂眼神的一次又一次变化,是她遭到了野蛮的封建统治一次又一次打击的集中表现;祥林嫂的命运,一个不幸接着一个不幸,一个痛苦接着一个痛苦,一直到鲁四老爷之流欢天喜地“祝福”时,她离开了人世。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眼睛是心灵的天窗”,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眼神作了生动深刻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主题。随后,笔者出了一道《除夕》为题的作文题,在批阅作文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人物的外貌都能描写得生动、深刻,富有较强的表现力。
三、课文特点的讲解与纠正学生作文中的通病结合
讲解课文写作特点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几个干条条,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借鉴课文特点,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正如《劝学》中所说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教师正是要抓住课文的特点这个“物”,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也就是说,要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通病,与课文中的特点加以比较,“量一量,知长短”,使学生确实找准自己文章的毛病,凭借范文特点这副“良药”,达到“药到病除”、“身体健壮”的目的。
有一次,笔者出了一个作文题《校园秋色》,要求学生写一篇抒情散文。学生在作文中大都写了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只是一般的记叙和说明,平铺直叙,简单罗列,文中抒情如无病呻吟。针对这一“通病”,在讲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写作特点时,笔者着重讲作者是如何进行客观的细腻的描述的,又如何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发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并让学生与自己的文章进行对比。经过比较,发现问题就能有针对性地得到解决。还譬如,学生写了一次《理想与现实》为题的议论文。从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的文章观点正确,结构也较严谨,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不简洁流畅,内容空洞,说服力差。如何解决这一“通病”呢?在讲解《劝学》一文时,笔者着重讲解《劝学》中气势磅礴的语言和生动贴切的比喻;在讲解《直面苦难》、《论厄运》等课文的特点时,着重讲解作者怎样运用类比、引用等方法来阐述中心论点,使文章显得说理透彻,从而表现深刻的主题。有时笔者还把学生作文评讲有机地穿插在讲解课文特点的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评讲,边讲边评,相互对比,对照更为鲜明,学生感触更加深刻。这样做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大、见效快。
近几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充分发挥教材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臧新平 江苏省新沂市瓦窑中学 22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