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2期 ID: 163429

[ 李小莉 文选 ]   

浅谈语文课堂审美情感氛围的创设

◇ 李小莉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注重审美意象,创设情境,营造语文课堂的审美情感氛围,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审美情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它是由美的形象、美的艺术所引起的脱离低级趣味的真情,具有丰富的内涵。审美情感具有丰富性、强烈性、纯净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它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人格。
  新的教学大纲规定:“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它强调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依托,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健全学生人格。语文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本身学习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发掘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美学因素,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并感悟其中的美。要营造审美的情感氛围,应该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注重课堂教学的设置和调控,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等。
  一、从教材中挖掘,抓住丰富的作品蕴含是创设审美情感氛围的基础
  中学语文教材选材丰富,其中有大量优秀的名家名作,文章从体裁样式到语言风格到文章所包含的思想主旨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情感性、形象性,有着丰富的美,这些都为营造课堂氛围创造了条件,结合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去感悟其中的文学美、社会美、自然美、人情美、生活美等等。
  第一,根据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把握文本显示的不同的美,教给学生一定的美学知识,让学生自己有基本的审美判断。例如,在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中,教会学生欣赏作品赋予白杨树的阳刚之美,热情歌颂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如白杨树一般的英勇、刚强、坚毅的崇高品质;在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丑陋的艺术形象的审视,触及人情的淡漠,人心的麻木无情,了解孔乙己这一角色具有的深刻的悲剧意识,是化丑为美;在冯骥才的《珍珠鸟》中,除了珍珠鸟的可爱,还有着人与动物之间的互相依赖,这里,人本身自然的归属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韵,是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朱自清的《梅雨潭》和《春》中声音、线条的组合以及听感触觉的调动,让自己在学习时有着对景物鲜活的印象,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因此一定美学知识的把握,对学生在文学作品中自主去把握美的因素,学会对真善美、假丑恶的初步识别,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第二,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载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件的发展都是以文字的形式间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精炼、优美,本身就给人以美感。文学语言具有美感性、褒贬性和表情达意性。(周红兴《简明文学词典》作家出版社主编:26页)运用语言的美感性,可以营造审美情感氛围。作品中文句的参差错落、平仄韵律、重叠反复即文字美感性的体现,教师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之美。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叠词的运用,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密密”的挨着的荷叶、“一粒粒”珍珠似的荷花花苞以及“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错落连绵的树的景致;运用语言的表情达意性,营造审美情感氛围,如《再别康桥》中前后诗句的反复,诗歌语言的凝炼和音乐美给人以清新之感,充分表现作者淡淡的离愁和依依不舍的情怀。
  第三,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建立了不同的审美构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建立了审美主体对美的完整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对小说中典型人物、典型细节、典型环境和事件刻画的学习,可以了解作家观察的独特审美视角,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文学作品的结构要求完整和谐,组织安排得当,是美学中形式美的体现。
  中国文学传统中意境这一表现手法更是文学艺术美的结晶,在教学中值得充分挖掘和利用。营造审美情感的课堂氛围,离不了文学作品本身创设的意境,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物象与情感的完美融合中,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里打开想象的闸门,将情感恣肆于作品中进行多种审美体验。可以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空旷悲凉;可以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怦然心动;还可以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廖廓孤寂。在意境本身丰富的物象情感中,教师要把握好意境的作用,在课堂氛围中让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情感产生共鸣,以陶冶性情,感化心灵。
   二、注重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审美特点,注重教学审美情感交流
  审美情感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教学讲授和交流中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上,积极调动其已有认知水平,走进课堂情感氛围。中学生活力丰沛、活泼好动,审美心理出现拓展性变化,在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确立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进入教学氛围的关键,只有当学生用审美的心境和审美的态度对待审美对象的时候,真正的审美教育活动才得以开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去,调动他们的注意力,以作品情感作为他们课堂的审美情感,在作品中发现美感受美,排除不利于课堂学习的情绪,使干扰课堂内容的其他情绪得到转移,融入课堂情境之中。这里强调只有学生真正体验了审美情感才能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丰富的审美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体验、感受和领悟。如在课的导入部分,以疑激趣,以情激趣,把学生从散漫的状态集中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让学生“吟诵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似乎感到那滚烫的诗句在燃烧;聆听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似乎感觉到一股愤怒的岩浆在奔涌;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似乎触摸到那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炽热感情”。(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第5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二,美是具有直觉感受力的特征。在教学氛围里,要注重学生对审美形象的感知,加强审美形象的直觉感受力。直觉感受力是美学感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不经过理性思维的,与心灵直接发生感应的一种体验。例如,杜牧《江南春》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莺啼、绿树红花、依山的城郭、飘飞的酒旗、空朦的烟雨、鲜丽明媚富有生机的江南春景,学生在把握诗句的形象的同时,运用直觉感受进行再造想象并体会后两句文字蕴含的一种悠远的历史感,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思考。所以,凭借大量的审美实践,使学生的直觉感受力和直觉思维能力能得到发展。
  第三,利用美学知识进行教学,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审美情感的交流和对课堂氛围的调控。教师的语言体态要根据教学情境和整个审美情感氛围吻合,根据作为审美对象的作品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和语言表达,自然和谐地将整个课堂与学生的审美情感相融合,将审美情感的交流达到一个高度,使课堂的情感互动气氛得到活跃,使作品与学生情感碰撞出火花,以达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完全统一。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解契诃夫的《变色龙》正文时,教师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坐标系,当时同学们纳闷:这是什么意思?原来教师将课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当做纵坐标,将时间作为横坐标,在坐标轴上画起抛物线,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在高低起伏的抛物线的最高点和最低落点各画上一个圆圆的脑袋,并添上简单生动的表情,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一同画起来,在几年之后,学生仍然记得小说的情节。课堂上师生围绕作品主题的情感的交流和互动,推动教学的开展,给了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美的感受,在和谐积极的情感氛围中,引发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的热情。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个人修养、广博的学识、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氛围和对教学的调控。
  三、注重教学环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创设审美情感的氛围
  在教学中尝试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审美情境。美学的形态有多种多样,有声、光、色、线条等等,利用文字给我们的空间,将现代化设备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感主动与审美客体交流,从而进入教学氛围,达到审美教育目的。
  第一,利用音乐在朗读环节创设氛围。人的视觉和听觉对美的感知是最直接的,在中学教材中有很多作品可以利用音乐调动审美情感,朗读的方式有朗读、默读和诵读。在这个环节,选择与作品情感恰当的音乐,如在古典诗词部分可选用古筝、二胡、琵琶等来作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就可用《渔歌唱晚》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默读,体验诗的意境。结合语言本身的美,营造课堂氛围,可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第二,运用影像。人的视听觉辅之以其他感觉,能让学生的美感更强烈。如在《苏轼赤壁怀古》一文的教学末尾,运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歌曲和图景作为结束,会给学生强烈的情感震憾和感染,与前边的教学互相呼应,让学生体验到时光易逝,应在青春时珍惜光阴,干一番事业的豪情,他们便得到了比诗文本身更高一个层次的思想认识。
  在美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学生的身心是愉悦的,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接受并创造美,通过对艺术的直觉体验和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感性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最终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和融合。
  靠道德说教和生硬灌输甚至强迫接受,是难以培养出健全而正常的人才。以情激情,以爱发现爱,以心理解心,在情感的滋养中,启迪学生对于人性、人生、社会的认识,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师生间的真诚交流和探讨,在艺术的科学的指引下,才能激励青少年感悟生活的真谛,帮助青少年自我审视,发现和了解自我情感和内心意识,促进心灵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曹桂生.立足笔墨情趣 观照审美意象[J].学术前沿,2001,(04).
  
  (李小莉 贵州 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 563100)

浅谈语文课堂审美情感氛围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