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教与学在考试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很多经历过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认为高中语文是一门不需要努力学习或不需要学习的学科,理由是课本所学的东西和考试的东西没什么联系,学了等于白学,很多学生也认为努力学和不努力学没什么区别,考试的成绩老不见起色,所以干脆马马虎虎对待。学生为什么在学习中没享受到语文科目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呢?是什么原因导致语文学习如此低效呢?
一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语文是贯穿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学科,它的外延就是生活,它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所有人都有所了解的学科,是一个没有难度但又有无限难度的学科。没有难度是因为学生觉得熟悉,语文学科所有的表达都是似曾相识的,所以学生在各种压力下会很很自信地认为“语文容易得很”或很阿Q地安慰自己“这个我会”;无限难度是语文不像有些学科“懂就是懂”,语文没有最高标准,很多时候我们的评价是你可以这样可以那样,这样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目标就在眼前人们会觉得无趣,没有追逐的欲望;无限远的目标导致的人们望而却步,停止前进的脚步。语文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学科!
二是由现有的教育制度决定的。高中学习科目多,学生学习压力大,时间紧迫,学生在读书为了考学、为了出路这种功利背景下,学生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其他的科目中。因为其他有些科目是属于“短、平、快”的科目,投入多,见效快,所以学生两相权衡更愿意花时间在其他科目上。
三是受旧有学习方法的影响。小学、初中的语文考试绝大多数或多数出自课本。所以学生在意识中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课本,学习课本就是背老师所讲的,做一些同步练习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积累即可,能考好成绩。一旦学生发觉这种方法不适合高中语文的学习,再说不管怎么学习分数总不会过低,所以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四是受出题者的误导。有些出题者认为反正考试内容不是考课本的,于是出题只看题型,其他就天马行空,离课本越远就以为出得越有水平,还美名其曰:高考就那样!所以很多学生根本不在乎课本的学习,有一部分学生把精力放在毫无边际的试题中,乏味不说,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受如此众多原因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被动受挫,学习效率低效果不明显。在此背景下,有些老师无可奈何,干脆就把语文学习变成欣赏课,他们认为反正试题与课本没什么关系,欣赏完了就完了;有些老师认为课上得好与坏一个样,所以随便上课,把重心放在讲练习、灌输做题技巧上。这样的处理方法直接导致学生语文水平的下降。脱离考试完全按学生的意愿自由放纵的阅读,没有考虑学生的能力需要和考学需要,是不够负责任的表现;而注重做题不注重积累、不注重素养提升的人到最后只能是黔驴技穷,没有积累的学习是枯燥的、单调的,更是无法有突破的,很多学生三年下来课本是一片空白,在复习的时候面对老师的提问一无所知,答复是没学过。面对高考语文150分的无限诱惑,高中语文的学习怎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展开呢?笔者认为出好试题、做好积累是极为重要的。
1.出好题,通过好题目给学生学习的导向
高一高二阶段,特别是高一,在单元测试甚至比较大的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不要急着难倒学生,不要贪图便利,拿那些和课本所学的东西无关的材料来考学生,否则,一开始就给学生留下了“学习无用论”的想法。我们要做的是拿学习的内容好好设题,考察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学生掌握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不学课本、不好好上课是不行的,想通过背诵答案、机械记忆也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
2.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有个秀才要去京城参加考试,临行前忧虑万分,妻子奇怪地问:“难道写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吗?”秀才叹道:“你们生小孩虽然难,但肚子里还是有个小孩,可我去参加考试,肚子里却空空如也。”语文学科是一门非常讲究厚积薄发的学科,如果我们仅仅把语文当作一种工具、一种技巧,语文学习难免会陷入困境。高中三年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注重积累既能很好地渐进地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学生应对考试,提高成绩,尝到学语文的甜头。所以,我们想提高语文成绩,提高语文素养,首先就要学会积累。作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和其他的阶段的语文学习、积累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我们该积累些什么?该如何积累呢?笔者在实践中是这样对学生提出要求的:适当要求学生每天做定量作业,争取每天一记、每课一记。积累的内容包括下边几个方面:
基础知识类
1.积累容易读错的字音,并且要找出影响的干扰项,形成链条记忆
举例:学生学习《再别康桥》,遇到了“长篙(ɡāo)”这个易读错字,很多学生读为“长篙(hāo) ”,因为可能受到其他形近字的读音干扰,为了排除错误,要求学生整理出形近音同或音异字,多读多记忆。
蒿草(hāo) 枯槁(ɡǎo) 缟(ɡǎo)素 镐( Hào)京 嵩(sōnɡ)山
2.积累容易写错的字形
举例:意气风发(义) 怅寥廓(阔) 万户侯(候)(《再别康桥》 括号内为错字)
那些需要背诵的诗歌,要求学生默写,找出容易写错的字写下来进行记忆。
3.积累成语、熟语
课本里面出现的、试题中出现的、平时阅读中出现的、不懂的都要积累下来。有时还可以用成语、熟语来造句。有些用错了的句子,我们可以把它抄下来进行修改。举例(第一册课本63页):
安之若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素,泰然处之。
造句:安之若素是种修养,是种风度,是种智慧,但如果在我们的尊严遭受严重挑衅的时候,我们还能安之若素?我们宁可不要这种风度。
使用错误举例:
在与洪涝灾害的斗争中,全体指战员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胜利面前,他们安之若素。(贬义词)
4.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如第三册学习《诗经》里的《卫风·氓》,可以做如下积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各地的民歌;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颂:指各国祭祀用的歌曲。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个事物。
5.积累需要背诵的名句名篇
作文素材类
1.积累有表现力的词汇
每上一课就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写写最近积累的好词。
举例:《孤独的收割人》描写歌声的词语:动人心房、暖人心肠。
造句:中秋月夜,远离家人的欢乐把盏,看不见烟火的飞花浪漫,但一句遥远的叮咛已足够动人心房、暖人心肠。
积累词汇还要善于联想,找出更多类似的词语。例如,《孤独的收割人》写的是一次感受音乐美的历程,其他描写音乐的词语、句子还有哪些呀?
★举例:描写乐声的美语
“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呜咽抖颤,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听之泪下;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听坠子就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大小姐的白话;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摘自《在声音的世界里》)
2.积累鉴赏性的词汇
比如在鉴赏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其意象我们概括为“清幽”,以“清”字领起的美词用来概括诗歌的意境的还有很多,例如:清脆、清亮、清新、清凉、清爽、清雅、清丽、清明、清澈、清远。在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加以区别各词的异同,给出不同诗句的时候可以准确给出不同的概括。
3.积累评析性短语
评析是高中学生要掌握的一种能力,包括对诗歌、文章的评析等。学生的评析能力也是一个渐进过程。
例如:“在诗人的想象里、总的印象、具体地写、十分形象、用笔巧妙、唤起共鸣、不局限于、构思新颖、比喻巧妙、富于启示性、言近而意远、唤起读者的想象、清新的艺术境界、富于层次的变化、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细致的描写、描写形容、从大处着眼、愈写愈细、勾出轮廓、添枝加叶补充细节、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摘自《〈咏柳〉赏析》)
4.积累名句美句
我们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古至今,多少文豪墨客,写下了灿古耀今的佳句,我们第一单元的很多诗句都是这样的。
5.积累有思想的句子
深刻,是高中学生无论在阅读还是写作中都应上升的一个思维层面。学生要想变得深刻,摘抄一些深刻的感悟是提高自己思维层面的一种重要方法,当我们在阅读中碰到这些深深打动你的、颇具哲理的言语的时候,把它记下来。
举例:高中语文第一册《我与地坛》课本46页:我与地坛为什么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6.名篇佳作的积累
在碰到喜欢的文章时,可以把它记下来或背下来。
7.经验的积累
沙德胜的做法,就是让学生百字新事,所以笔者也借签来,让学生用百字以内篇幅记录生活的小事、趣事、怪事、奇事。
8.积累思想、感悟
读书时,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同学辩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雄辩滔滔;发呆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灵光一闪;阅读时,我们可能会对某人的说法拍手称快。请记住它们!
语文积累是个过程,它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记硬背词语解释、语段、篇章,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你积累了,证明你需要它,它可以让你变得准确、变得优美、变得深刻,变成你想要的自己。同学们要自觉积累,可以包括以上两个方面、三个方面甚至几方面的内容。记了后,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阅读、记诵,要学以运用。
做好了积累关,可以有效把考试、上课、提高学生的素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改变上课拿书、上课翻书、下课合书、课后拜拜的局面,逐步提高学生的素养,从而使语文变得有操作性、量化,使学习变得更有效。
(周华 广西省钦州市第二中学语文组 5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