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2期 ID: 163393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转型中的基本原则与常法活用

◇ 于卉芹 张哲 曹雪立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转型应该遵循如下三个基本原则:超越文本窠臼的人文视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贯穿始终的互动教学。同时,对于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环节要多管齐下,灵活运用,精讲、热议、表演、亲察、助学各个环节精心安排,推陈出新。
  培养具有创造力和终身发展潜力的新型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大学教育的重任。人文素质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人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大学语文作为人文课程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模式转型势在必行。转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授课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就是要改变教师为“传声筒”、学生为“接收器”的传统模式,就是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多重并重的目的。在这种转型中,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人文视野超越文本窠臼、学生主体统摄教学过程、全程互动活跃学习氛围这三个基本原则,同时,精心设计精讲、热议、表演、亲察、助学几个基本环节。
  一、人文视野超越文本窠臼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目的大学语文教学不能走中学时代重“应试”轻“审美”、重“传授”轻“实践”、重“文字”轻“思想”的教学路子,更不能把精彩的优秀作品变成毫无趣味的文字的注疏、解读和分析,也不能单纯地强调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我们的大学语文应该超越文本的高度,给学生以人文知识的广度和人性思考的深度,从“阅读理解”教育跃升为“启蒙创新”教育。为此,我们的教学应遵循以下三点:首先,导向文化感悟。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正是一个民族心灵的结晶体,也是民族智慧的重要反映。我们学习文学,学习的应该是文化。其次,导向人生体验。青年学生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体会命运的艰辛与世事的沧桑,体会人性的崇高与卑微。一个人的思想是深刻还是浅陋,往往决定了他的生活质量是丰富还是平庸。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青年学生学会深刻的思考、具有健康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生活准则等,是极为重要的。再次,导向品格修养。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作为滋补学生道德成长的养料,使他们在读书的同时也读人,在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学习做人。
  二、学生主体统摄教学过程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传递,学生接受”,是“教师刺激,学生反应”,总之,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我们今天的改革目标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支持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引导学习为前提,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支撑的“导学—自学—助学”模式。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其次,学生渴望的是一种授课方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信息饱满、学生参与良多、学习兴趣高涨的教学环境。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师更多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并把教学和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外,利用网络等各种交流媒体随时与学生沟通,指导学生自学。再次,以学生为主体,还体现在教学中的民主与平等上。教师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把学生放回到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他们自由地遨游、探索、发现。教师只需做一名舵手,或是一个伙伴,给学生一个方向、一个场景、一种气氛。教师可以作为一个聆听者、交流者,甚至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中去。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兴趣、一种方法、一种能力,它能充分调动学生质疑、释疑、交流、探讨的兴趣和激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三、全程互动活跃学习氛围
  一个死气沉沉的课堂是最为失败的课堂,一个垄断话语权的课堂也是一个无趣的课堂。生动的、有趣的、活跃的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首先,课前互动。教师备课时就要思考就哪些内容进行互动以及如何互动,对于教学中要互动的环节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例如,布置学生去图书馆、网络等可利用的资源中去搜集相关资料做课前准备,也可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上再由学生和老师轮流讲授。其次,课堂互动。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在课堂互动中居于最主要的地位。教师与学生可以在质疑答问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分组等形式进行横向互动。另外,文章批改、课题研究、情景模拟等也可以交给学习小组。再次,课后互动。课后互动是课堂互动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允。师生要多增设课后互动的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交流方式,这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既利于课堂中良好互动氛围的创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述三个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常法活用以增强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过程由下面五个主要环节来完成。
  一是精讲。教师讲授一直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但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能用满堂灌的讲授方式,教师应该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精炼、精深、精彩的讲授。精炼,指教师对学生最应该了解却理解不全面、不深入的地方进行精炼的描述。比如,讲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对于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和士人风度,学生可能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精炼的描述。精深,指教师应该在学生思想认识和情感体悟的基础上给他们更深邃、更透彻的解读,突出人文的内涵。比如讲陶渊明的《饮酒》诗,就要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在自然中感悟到的超越天人的妙道,领会道家的精髓。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虚静”和“空灵”的审美境界被赋予了最大限度的意义。精彩,就是要让学生领略到教师专业内外博大精深的知识,感受到教师激情与诗性充溢的心灵,体味到教师博爱与真诚构筑的情怀,与教师进行开放而自由的思想碰撞,教师应该用浪漫诗意又惟妙惟肖的语言传递文学的人伦和情思之美。
  二是热议。讨论和辩论是热议的两种有效形式。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尤为重要,其中讨论或辩论最能激活脑细胞,促进大家动脑筋,是教学相长极为有效的方法。对于富有争议的教学要点,富有实用性的探讨话题,富有创新思维的研究命题,都可以拿来进行讨论,讨论要突出学生团体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实用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发言集中性与限时性相结合。教师要在课前布置预习必读的文本,预置必须思考的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必要时还必须写成发言稿。课堂上可先分学习小组讨论,推举本组代表发言,接着全班分小组交流。最后师生点评,共同进步。比如,学习《采薇》一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提前阅读诗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采薇》是一首厌战诗吗?”“诗中的主人公回家途中为何心情如此复杂?”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总之,通过讨论、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爱思考、爱表达的习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善于沟通、协调、表达、鉴别的能力。
   三是表演。大学生们都喜欢表现,教师应该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情景模拟和表演对于理解学习的内容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比如,在讲《茶馆》(第一幕)之前,给学生布置表演作业,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茶馆》(第一幕)的剧情,力求声情并茂,栩栩如生。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就会细细品位人物的台词,琢磨各个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及他们的身份、品质和情感。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利用课上或课下时间,开展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人文知识抢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培养学生爱表演、爱思考、爱表达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能培养来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善于沟通、协调、表演、赏识的能力。
  四是亲察。要深入理解书本知识,并学以致用,应该紧扣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外去参观见习或调查实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建立教学基地,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教学,比如,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大观园、鲁迅故居、曹雪芹纪念馆等人文景点,并建立相应的教学基地。另外,结合鲁迅《伤逝》的学习,可以要求大学生深入到同学朋友中间,调查他们的爱情体验及爱情观,调查亲朋好友中恩爱夫妻的家庭生活及其婚姻、家庭观,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撰写报告,表达出自己比较全面而独特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从而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关系,创造自己幸福的人生。
  五是助学。我们的大学语文也许只有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连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要有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后助学仍然是教师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学习小结,因为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最好方法,对于经典的文学名篇、名著,对于富有争议的文章主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写出自己的阅读与思考。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列出拓展学习和延伸阅读的篇目,并利用网络等各种交流工具随时跟学生交流,跟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给学生答疑解惑。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并积极地学习语文,掌握阅读欣赏、搜集资料、研究讨论的方法,并把语文学习贯穿整个大学,甚至是一生,使自身的人文素质不断得到提升,为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康昀.试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常用的“八法”[J].才智,2010,(08).
  [2]兰香红.大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05).
  [3]汪瑞椒.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7,(03).
  
  
  
  (于卉芹,张哲,曹雪立 北京 装甲兵工程学院文史教研室 100072)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转型中的基本原则与常法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