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1期 ID: 151896

  

《公司人》中的精神生态危机

◇ 濮明 谭知乐

   内容摘要:在精神生态批评的视阈中解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生态理论的建构和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本文通过解读《公司人》中的精神生态思想,挖掘了公司人精神生态危机的根源;探讨了精神生态危机与公司发展的关系;提出了精神生态的失衡是摧残行业和行业人的主要隐患之一;指出了精神生态平衡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行业只有与精神生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地发展,对其它行业的开拓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 精神生态危机 公司
  
   近来,美国的公司行业出现了萧条趋势。例如,美国的汽车巨头通用汽车破产。通用汽车的破产对美国就业的影响相当惊人,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美国汽车业的“海啸”。美国的汽车业,一个曾经的美国式的成功象征,为何会陷于如今的现状?追其根源,汽车业在其初期的发展中就埋下生态危机的隐患。与此同时,美国的某些公司行业也遭遇了同样的危机,这点,从《公司人》中可见一斑。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十年是美国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拜车化”等消费引起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如空气污染、生态失衡、精神生态危机等等。笔者认为,在生态批评视阈中审视某些典型的美国公司行业人的精神世界,对其它行业的开拓和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也称“文学与环境研究”(studies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进入20世纪中期,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思和自省。特别自20世纪70年代始,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显现出“生态化”态势。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生态批评的行列中,为生态批评注入了许多绿色元素。其中很多人借用生态批评的眼光重新审视他们原来研究的文学作品和作家,使生态批评文本的范围大大拓宽。生态批评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生态系统的平衡,自然,它也涵盖了精神生态的平衡。在这股生态学潮中,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公司人》,解读公司行业发展中导致的生态危机,有其特定的意义。
   二.爱伦·哥特和《公司人》
   爱伦·哥特(Ellen Goodman 1941- ),美国报刊专栏作家,多年来一直对研究社会变化感兴趣,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有关家庭、政治、伦理和男女关系等方面的文章和书,其文笔锋芒,富有洞察力,赢得了大量的读者。由于她杰出的评论和作品,1980年获文学奖。
   《公司人》节选于Close to Home。它刻画了一位工作狂,公司的副总经理因工作致死。作者通过描述菲尔的穿着,吃饭习惯,与家人的关系,与家邻居的关系等刻画了一位工作主宰衣食、家庭等一切的工作狂,过度工作导致了菲尔的死亡。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通过选菲尔的接班人讽刺了公司的上司。众所周知,是工作过度导致了公司副总经理的死亡,但令人生畏的是,老板还要选另一工作狂替代菲尔为公司卖命。
   由此,读者可解读到公司行业人为行业的繁荣所付出的代价——过度工作使精神生态出现了严重危机。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公司行业的繁荣兴旺发展了经济,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文中,爱伦·哥特把公司行业突飞猛进发展所形成的精神荒园展现在读者面前;把行业畸形发展所引起的精神生态危机状况刻画得栩栩如生,反映出作者超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
   三.公司行业的精神生态危机
   (1)健康流失,过劳死
   《公司人》中记录了公司行业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业内核心人士身心健康的流失等一系列精神生态危机现象。小说的主角,菲尔,公司的核心人士,公司的“英雄”,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公司,为此,这位“工作狂”为公司付出了生命和家庭等一系列的相当沉重的代价。他每天身心都被工作左右,他一周工作六天,其中五天工作到夜里八九点,而他的公司里除了高级官员,其他工作人员都已经开始四天工作制。他工作起来像一个重要人物。当然,就像你想象中那样,他周六是穿运动服上班,因为是周末。他没有其他的爱好,每月打一次高尔夫球,对菲尔而言,打高尔夫球也是工作。为了工作,他总是在他的办公桌前吃着吃鸡蛋沙拉三明治;这样,他难免超重,超重了20-25磅。结果,由于工作强度太大,菲尔身体超重、患了工作精神焦虑症,即使他不在公司,他也会担心和放不下公司的工作。所以当他最终因工作死于星期天凌晨三点整,没人感到意外。
   (2)感情枯萎
   《公司人》中记录了公司行业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业内核心人士身心健康的流失等一系列精神生态危机现象。菲尔的遗孀,海伦,一位48岁的好女人。为了菲尔的工作,她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在结婚生子之前她在一家公司上班。在女儿的记忆里,她很多年前,当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就放弃了与丈夫抗争工作。菲尔去世后,一同事对海伦说,“我知道你将对他有多思念。”而她的回答是,“我一直就失去了他。”海伦确实失去了他这么多年了,在文中,读者不难读到菲尔对家庭的不负责和对妻子的冷漠。在感情生活中,女性是弱势群体。女性的心理和女性需求更需得到关爱。海伦却得不到这种关爱,她深深体会到了公司行业的残酷与薄情。与这样一位“工作狂”生活,使她精神生态也出现了危机,她不但失去了爱情,还失去了自我。
   (3)缺乏父爱,儿子沦落
   “人们无时不在丧失他们的自由﹑他们的人性和他们的生命,以适应庞大的﹑机械的各种组织机构。正是科学的复仇女神主宰着,而不是屈从于人的精神。因为,纯粹科学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现实的世界,而是一个由力量构成的﹑抽象的﹑不具人格的世界。”公司的诱惑力和压力,使行业人越来越远离正常的生活,公司的名利代替了感情。在感情方面,他们妻离子散,严重出现了精神生态危机。公司业的激烈竞争把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关爱﹑慰问﹑同情都撞击得粉碎。精神生态的失衡,使行业人生活失去了重心,生活中没有父爱。文中这样记录:“他(菲尔)的第二个孩子是一个女孩,24岁了,刚刚结婚。她和妈妈住的很近,很亲密,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当她和爸爸独处的时候,哪怕是在一辆车中,他们互相没有什么言语。他最小的孩子是个男孩,高中毕业生,染上了毒瘾。他是父亲唯一关注的儿子,尝试把父亲留到家里,但没有成功。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菲尔整夜担心这个孩子”。而小儿子把父亲对他的冷漠当成家常便饭。他曾说过,“父亲和我只是在家里寄宿。”
   四.行业的革命
   伟大的文学家泰戈尔曾经这样预测:“这个人类自己制造的世界,以嘈乱叫嚷和傲慢狂妄,在人身上打上了没有人迹的从而没有终极意义的宇宙规划的烙印。所有已经灭亡的伟大文明之所以灭亡都有其必然性,由于对人性的错误表达,由于人对物质资源的依赖而造成的对财富滋养的巨大层面的依赖;由于一种拒绝和否定一切的嘲弄精神,剥夺了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的谋生工具,这样的文明必然走向灭亡。”泰戈尔的生态智慧预测到了美国公司行业必然要面临的风雨。美国公司行业过去与生态失调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严重引发了行业人精神生态危机,出现的某些人士的过劳死是有目共睹的。一直带有病态的“工作狂”只有对其价值观进行调整,平衡其精神生态,合理分布工作与家庭的时间,才能恢复健康,更好更持久地工作。不见风雨,怎能见彩虹?除其它因素外,从《公司人》的精神生态危机中,我们可悟到这一点:即行业的盛衰与生态平衡息息相关。
   结束语:
   生态批评指的不仅是环境生态,也涵盖了精神生态。近年来,心理生态学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该概念为生态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使生态批评的研究深入延伸到人的心理、情感、精神等方面。将人的心理现象与自然、社会生态联系起来,阐释自然环境帮助人的心理成长的因素。生态心理学家认为,重视自然赋予人的心理建构、精神完善是生态批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司人》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悟出精神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精神生态与健康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它行业的开拓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荫华,王德明《大学英语》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王秋荣.反映美国汽车工业的艺术记录——评美国当代长篇小说《汽车城》[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7.11.
   [3]候传文.《生态文明视阈中的泰戈尔》〔J〕外国文学 2009.2.
   [4]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王逢振.《自然灾难与消费主义的后果》,外国文学,2009.3.
   [6]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濮明.生态批评视阈中的《汽车城》江西社会科学 2009.11.
  
   濮明,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英汉翻译、英语教学。谭知乐,就职于上海中和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公司人》中的精神生态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