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小说如何结课,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的结课;一篇课文最后一课时的结课,这两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小说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结课 豹尾 小说 总结 检测 纽带 启发 完整
一堂课,是一个整体,不仅要有凤头、猪肚,还要有豹尾,这样才算上完美。
众多老师在课堂切入这一环节上花了很大功夫,然而对结课往往重视不够。结课的随意性、 盲目性较大;针对性、总结性不够。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没有好的结束那也不算成功。
胡生辉老师在《语文课堂结课艺术浅淡》中谈到:“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结束部分、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结课应注意三个“防止”,突出四大“功能”。三个“防止”:(一)防止偏离课堂教学中心。(二)防止虎头蛇尾。(三)防止前松后紧。
四大“功能”:(一)总结功能。(二)检测功能。(三)纽带功能。(四)导行功能。”
在他的基础上,我觉得可以将结课的导行功能改成启发功能,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学生活动或教师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知识技能方面,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引导,深化强化学法指导,设置一系列拓展学生知识技能的活动、作业,在检测的目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能力提升。
小说,作为情节为重、描写手法突出的一种文学形式,在结课时一定要根据其文体特点,发挥结课的作用。
在小说结课的方法上,我有以下看法:
一.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的结课
一般老师都比较注意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应用,也很注意在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但有经验的老师不仅注意到这些问题,还特别注意在之间创设结束语,使上下勾联,自然得体,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小说以情节为重,情节的连贯性为课时间的教学提供了条件,学生在学习小说的时候最先关注的就是小说的情节。在几课时之间的连接上可以运用巧设悬念的方法,灵活巧妙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就如评书艺术一样: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虽然学生已经在预习时通读过小说了,但老师的讲解十分有趣,跟自己读的时候有完全不同的乐趣,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能会激起部分学生课后再次深读,这种教学效果会十分令人满意。然而,我觉得这种结课对教师的要求十分高,如果授课教师在教学设置上只是追求得过且过,将小说普普通通,没有新意的讲解出来就不会有吸引学生的效果,只有教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更广阔的知识底蕴才会将此种结课方式做好。现在选入中学课本的很多小说都是选自名著的章节片段,如《香菱学诗》,有的可以花一节课介绍整篇名著,为即将要学的一课做好铺垫,这种过渡很有必要,不仅能有效切入课文,更能激起学生对原著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另外,在课时与课时间还可以运用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接下来的情节的方法:同学们,你们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课后自己想想,开动你们的大脑,最好不要和课本上的相似。我来看看我们班的同学谁可以当小说家。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想象。也是由听、说、读向写的迁移的过程。
二.一篇课文最后一课时的结课
一篇小说的结束也就是一篇课文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时的结课作用重大,不仅要进行总结、检测,还要发挥纽带、启发的作用。
先看几个课例:
1.《变色龙》一课结课设计:先用折线板书,简洁地表示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五次大起大落的变化,再归纳出这一人物的形象意义及本课的主题思想。
2.《我的叔叔于勒》结课设计一道题:文章为什么不以于勒为主人翁呢?
3.《皇帝的新装》结课也设计一道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游行结束后》为题写一段话,将后来发生的事告诉大家。
4.有位教师讲完《范进中举》后和《孔乙己》进行了如下对比: 我们学习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不朽之作,领略了两位文学大师在创作题材、主题基本相同的作品时,也会看出它们所表现出的各有千秋的艺术美。范进和孔乙己,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而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中兼有清高自傲、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范进则显得委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标签,而孔乙己的灵魂深处,渗透出几缕“悲”。两位作家,都怀着一腔忧愤,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但吴敬梓的笔触,只限于鞭挞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 而鲁迅作为冲决封建罗网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末期的整个病态的社会, 较之吴敬梓更胜一筹。
首先看《变色龙》总结式的结课方式,教师结合课文,运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对整篇小说作一概括总结,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明晰的了解和牢固的把握,增强了教学效果。我认为这种总结概括类的结课可以由学生课前小组协作完成,到结课时集体展示,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最后再由老师给出自己的答案,让学生去评价,到底是学生概括的好还是老师概括的好。整个过程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这四个对话过程。但这样就会花掉很多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很高的课堂管理和驾驭能力。
教师除应对课堂上所学内容作出总结外,还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和创造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的结课很巧妙,为什么不以于勒为主人翁的问题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思考,不同的学生必然有不同的想法,思维的碰撞必然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并最终了解作者写于勒的意图是以次为线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那种拜金主义的普遍性。
《皇帝的新装》是续写的方法,让学生续写小说,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同样,实现了由听、说、读向写的迁移。
适当的拓展很有效,也很必要,但是过于深奥的拓展就可能不太适宜了,《项链》结课2很明显就太深奥了,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能提出这种问题确实很难得,这表现了教师深厚的知识内涵,但正如范美忠评价的:“最后两个作业的切入点很好,但学生是否有足够的阅读基础去提炼才子佳人模式?还有对作者,对荷马、弥尔顿和博尔赫斯的作品和生平已经了解多少?这样足以做论文的题目,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基础来完成?另莫泊桑的失明固然跟其创作有关系,但荷马、弥尔顿和博尔赫斯是否已经跟《项链》难于扯上关系?教师布置课后的题目尽量不仅仅跟作者,是否最好也跟文本有关系,或者至少主要跟本文作者有关。”我在这里列出这一课例并不是全当做反例来说的,郭初阳的《项链》结课,值得我们深思,不仅要反思自身的知识底蕴,还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能提出这样高水平的问题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向郭初阳老师学习。他的这一结课形式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学生能力提高。
再看教师对《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进行比较,同样作为比较法,他们都能将作品中熠熠生辉的地方展示出来。不同于诗歌可以通过集体朗读来结课,小说因其篇幅庞大而不适诵读,通过这种结课方式就可以克服这一缺陷,使小说也激情昂扬。但这种结课一般由教师操作,但也可以通过学生来完成,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对《七根火柴》和《丰碑》进行比较,写出自己感想,让学生在结课环节读出来。也可以由教师设计填空题,让学生填写,如:从红军的身上,我看到了____。然后读出来。这种设计也会实现激发学生激情的效果。
《孔乙己》的结课通过对两篇作品创作题材、主题、艺术手法上的比较,深化了学生对两篇作品的认识。这并不是从情感角度进行的比较,因为这类小说是批判现实的,并不需要实现某种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异,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这两篇课文的比较式的结课方式实现的是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很有效。
通过以上几个课例可以发现,小说与其他文体不同,它的结课方式也有特别之处,一般说来,一节小说课最后课时结课方式为:总结梳理式、拓展提升式、比较阅读式等。
结课,是一门艺术,而且在语文课上比在其他学科课堂上作用更为突出,我认为结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未来教学。一节小说课,如果在结课环节上失误,那么就算不上一堂完完整整的课。因此,教师一定要对结课环节给予相当的重视程度,将结课总结、检测、纽带、启发的功能发挥出来。
李才进,南京市江宁区横溪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