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词语的新陈代谢时刻在进行。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种语言现象的发生。“给力”一词的迅速走红正是互联网发挥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新词语 给力
在语言这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里,词语的新陈代谢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新词新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层出不穷。“给力”一词便是其中的代表。“给力”从网络走向大众媒体,在短时间内迅速蹿红。“给力”一词为什么会迅速蹿红,它究竟来源于哪里,又有哪些含义呢?今后我们又该怎样使用它呢?
一.“给力”的来源
关于“给力”的来源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来源于北方方言,又有的说来自闽南话,但都没有提供可靠的证据。相比较而言,关于“给力”的来源有两个较可靠的版本。
第一,2009年12月,几个学文学的大学生创立了一个“给力网”,倡导“雷人文化,给力生活”,希望大众能拥有激情、震撼和刺激的人生。“给力”与“不给力”是他们评判一篇文章精彩与否的标准。一个月后,给力网的注册会员达2000多人。这两个词就在这个圈子里流传和应用。2010年6月南非世界杯期间,网友们喜欢用“给力”“不给力”评论球赛,如“西班牙太给力了!”“巴西不给力”渐渐地这两个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了。
第二,2010年“五一”假期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06级四名同宿舍男生决定用配音的方式纪念即将告别的学生时代。他们采用自己宿舍里经常说的富有感染力和幽默感的词语,为日本搞笑动画片—“日和”之《西游记:旅程的终点》进行中文配音。5分钟的动画一开始,唐僧师徒三人(猪八戒已仙去)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却发现所谓天竺只有一面上书“天竺”二字的小旗子,孙悟空抱怨道:“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该动画视频贴到网上,点击量居然突破一百万,不经意间“给力”“不给力”便成为网络流行语了。
二.“给力”的意义和用法
从构词的角度看,“给力”是动宾结构的合成词,是由“动词性语素”加“力”组合而成的词,类似的还有“卖力、发力、用力”等。就意义而言,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作为动词使用而具有的意义,另一类是作为形容词使用而具有的意义。
1.动词性意义:
作为动词,“给力”表示“给予支持(帮助)”“加油”,“加一把力”等。例如:
①好天气“给力”飞行表演(《文汇报》2010年11月18日)
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
2.形容词性意义:
作为形容词,“给力”的意义相对复杂一些,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意义:
(1)效果明显,作用大。例如:
①这种化学物质很是给力,人们用它们来作脱漆剂甚至做警方用的胡椒喷雾。(人民网2010年8月27日)
②限购新政很给力 广深楼市(《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10月27日)
(2)带劲、令人振奋
①在所有时尚好看的校服中,许昌市三高的校服被网友认为最给力。(大河网2010年9月16日)
②导演殷国君说,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深受大家喜爱,极富表演力的他加之尖锐、很给力的幽默语言令众多“波波迷”们倾倒。(人民网2010年8月11日)
(3)帮助别人很热心,相当于“尽力、投入”。
①今年,范冰冰在慈善公益方面也颇为给力。由她资助的“阿里的心”慈善项目正在进行……(四川在线 2010年11 月8日)
三.“给力”的规范
“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无疑是媒体对网络词语的肯定。然而,随之而来的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却令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心生厌恶。例如:《央行给力货币政策名义宽松实转紧缩》《CPI创25月新高食品给力74%》《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等等。“给力”泛滥,使我们深刻地感觉到“给力”一词的规范刻不容缓。
“给力”一词,生动形象、新颖活泼,受到人们的追捧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给力”不是万能的,它不是用在所有的语言环境中都很给力。有的时候甚至不给力。所以我们使用“给力”要像使用其他新词语一样,要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只有这样才更给力。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2]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李清福,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教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