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业作为新授教学的必要延伸,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反馈及应用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实,作业的设计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既不能靠“灵机一动”而信手拈来,也不能简单机械地使用现成的配套练习。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关键词:语文作业 艺术设计 分层 合作
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远没有教学设计那么精心。要么为了布置作业而随手写来,要么为了提高考试分数,盲目注重作业数量和次数。这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把作业当成了欠老师的“债”,而教师则每天都要声色俱厉地向个别的学生进行“讨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苦不堪言。作业作为新授教学的必要延伸,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反馈及应用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作业的设计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既不能靠“灵机一动”而信手拈来,也不能简单机械地使用现成的配套练习。那么,教师究竟怎样设计作业,才能使之既能吸引学生参与,又能及时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分层作业,尊重差异性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有快慢。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施以科学的方法,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我开始尝试布置星级作业,例如教完《卧薪尝胆》这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卧薪尝胆》作业设计
本次作业,我得了( )颗星
一星级:
(一)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2.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3.除掉以后的祸害。
(二)把本课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词写下来。
二星级:读句子,造句。
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贱的请求。
1.建议——
2.请求——
三星级:阅读并收集由历史故事演变而成的成语,越多越好。
十来岁的孩子对争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除了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外,大多数同学每次都力争获得最多的星。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学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笔写一写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二)流动作业,体现合作性
我所执教的班级一直有着写流动日记的习惯。我根据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设立了写作小组,(分别有1名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2名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和1名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组成。)所谓流动日记,顾名思义,一本小小日记本每天在四人小组中流动,每个组员轮流记载,这样每个学生平均四天练写一篇日记,大大减轻了学生以往天天写日记的负担,全班共48名学生,分为了12组,教师每天就能精心批阅12本日记本,并在全班精讲。学生除了写日记,还要仔细阅读前面小组成员写的日记,并在下面写上一两句点评。于是,小组之间的竞争展开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开始了。探讨写什么题材,写作能力较强的指导较弱的进行二次修改……以往只有在教师要求下才能完成,如今已化为自觉行为。于是,日记质量明显提高了,每天批阅他们的日记竟成了我最渴望的事。
众所周知,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通过布置流动作业,展开学生之间的合作,恰好可以利用这种差异,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三)生活作业,关注发展性
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从国际阅读素养测试——PISA测试的评价来看,就是要建立大阅读概念,不仅仅重视改善课内阅读教学,更要重视课外阅读生活的建构,引导学生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重视阅读、积极阅读,从阅读中获取信息,获得快乐。阅读是为了学习,学习是为了人的发展,而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语文作业,就是直指这一目标的。例如,在寒假期间,我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在寒假期间给我写一封信,自己到邮局寄给我。当时,学生有些新奇,却又面露难色:有的说自己从没寄过信,不知怎么寄;有的说不知道邮政编码;有的甚至连邮局都不认识。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更觉得有必要做这样的作业了,并且规定:不会可以问,绝不可以让父母包办。假期里,一封封信接踵而至,倾听着孩子们的诉说,心里涌动着甜蜜和满足。开学后,问起大家寄信的经历,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充满了成就感。今年,我们刚刚搬进新学校,校园里种植了很多花草树木,虽然树上挂着它们的名字,可是大家对它们还是了解甚少。于是,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每位同学到校园里找一棵你感兴趣的树,搜集关于它的资料,为它制作一份名片挂上去。由于学生们已经有了制作动物名片的经验,所以做起来驾轻就熟。这样,一张张名片在孩子们手中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体验了访问与检索,获取了很多关于植物的知识,并亲自设计与制作。这样的作业,真正把学习与快乐结合起来了。
(四)留白作业,激发自主性
“留白”技法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特有的技法,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手法以无胜有,有无相生,实在是一种智慧。如果将这种智慧,这种空白,运用到我们的作业设计中,那么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一开始接的三年级的一个班级,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于是,我每隔几天就抽出十几分钟时间来,给孩子们读书。记得读的第一本书是《夏洛的网》,我刚开始每天给学生读一小段,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到精彩处,我就“刹车”了——让大家猜猜故事情节。后来,干脆隔几天读一小段,很多孩子按捺不住了,两三个星期下来,一大半孩子已经主动把这本书读完了。此后,这也成了我惯用的“伎俩”,引得孩子们乐此不疲地读。
(五)影视作业,呈现广阔性
我们都知道,小小的电视呈现出来的是多姿多彩的世界,小小的屏幕带给我们的是五花八门的信息。正确地引导学生适当地看一些电视,也会为学生打开学习语文的另一扇窗。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布置了一些“看电视,学语文”的作业。五年级教材里要求学生学写新闻,新闻写作语言简洁,内容真实,标题新颖,富有实效,学生一下子接触,无从下手。所以,我在学期初就布置了看新闻的作业:每天看一看新闻,选择一条新闻简单记录下来,第二天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不但开阔了眼界,而且,渐渐掌握了新闻的写法,锤炼了语言。这样的作业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学生都养成了看新闻的习惯,对一些国内外的热点话题说得头头是道,获得了许多课堂中没有的信息。我还在班里开展“我最爱的电视栏目”评选,让学生通过交流,学会选择收看对自己有益的电视。
(六)命题作业,富有针对性
每到复习阶段,很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语文学科包罗万象,要复习的内容太多了。仅仅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从字、词、句到段落、篇章,如果一一抄写、背诵、默写,无论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工作量都很大,而且会让学生倍感枯燥疲惫。每到这时候,我就会布置这样一项作业:自主复习规定的范围,然后当一次小老师,出一份“试卷”。命题内容多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重要或者自己容易出错的。这样,学生在选择命题内容、出试卷的过程中就已经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梳理。待到别的同学完成了这份“试卷”后,这份“试卷”又由命题的同学来批,批卷的过程也成了自我考查的过程。这样的作业,因为有针对性,所以很有效,学生做起来也乐此不疲。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我们不能只关注作业的检查功能,而忽略了作业的情感功能,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作业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信心,以及自觉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实践证明,丰富、开放、多元的作业设计,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朱一萍,教师,现居江苏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