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1期 ID: 151902

[ 李筱红 文选 ]   

关于“同词异蕴”之赏析摭谈

◇ 李筱红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娜塔莎的两种“惊惶”、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忙”以及最美妈妈的“最美”得出同词不是模子,是有立体的、生命的文字。透过“同”来看“异”,可以品味到文字的韵味,感悟到文字的魅力。
   关键词:同词 异蕴 赏析
  
   韩军说:文字不死。一切文字都是立体的、有生命的。而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先要上成文字课。语文老师首先要是文字师。
   在经典文学作品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以以各自不同的姿态,各自独特的蕴意,悄悄散发着温度和芬芳,展现多彩的文学世界。“良好文字意识与文字素养,会令人情感细腻,儒雅聪敏,文质彬彬,气质高雅。”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文字意识与素养,让他们能在文字的感悟中获得满足与幸福,获得更广阔的视界和深厚的修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到了有些有趣的文字。作者运用了一些相同的词语,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但深入理解品味之后,我觉得,这些词就像红盖头一样,表象无二致,内在却蕴含了丰富的韵味,我们要掀开这盖头,才会发现文字背后千姿百态的风韵。
   试举几例:
   一样的“惊惶”,别样的心情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教材选文中,有一篇课文《娜塔莎》。娜塔莎是一个热情,天真,直率,又有些任性盲目的少女,还有一点点虚荣心,性格比较复杂。如何品味出这一点呢?课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惊惶。
   (一)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
   “我等你好久了,”这个惊惶的、快乐的女孩子,当她把手放到安德烈来公爵的肩上时,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这么说。他们是走进圈子里面去的第二对。
   ……
   (二)“我听说过,这种事是常有的,你当然也听说过,但我直到现在才感受到这种爱情。这不是从前那样的。我一看见他,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是的,奴隶!他命令人做什么,我便做什么。你不懂得这个。我要怎么办呢?我要怎么办呢,索尼亚?”娜塔莎带着幸福的惊惶的面色说。
   ……
   这是个很有蕴意的词,“惊惶”就是“惊慌”,这个学生都能理解,但是娜塔莎为何而惊惶?这两处的“惊惶”含义一样吗?
   首先来看第一个“惊惶”。这是参加舞会时的娜塔莎,为了这个舞会,16岁的娜塔莎“这天早晨八点钟就起身,整天都在狂热的兴奋和活动中”,她为了这个“她平生第一次的大跳舞会”精心准备、盛装打扮,就是希望在舞会上得到关注、希望在别人的眼里看到美丽的自己。但没有人来邀请她,所以,她一直都处在焦急与尴尬之中,如果始终没有人邀请她,是极其没面子的,是会遭人嘲笑的,这是年轻的娜塔莎不能承受的,她的内心是慌张与不安的。所以,这是一种带着尴尬、失望、焦急、委屈的“惊惶”。这个词也很传神地刻画了娜塔莎的性格——什么心思都明明白白写在脸上,没有隐藏。当然,当安德来公爵向她邀舞时,她很快就由“惊惶”转为“快乐”,她对安德来充满了感激,感激他把她从尴尬中解脱出来,她“含泪的眼睛”里流露出笑容,脸上也现出了“幸福的喜色”,所以,她的舞“也跳得好极了”。
   再来看后一个“惊惶”,为什么是“幸福的惊惶”?这时候的娜塔莎受到阿那托尔的引诱,涉世不深的她认为自已拥有了爱情,内心十分喜悦、幸福,她天真活泼的个性使得她藏不住心事,急于与好朋友索尼亚分享。这时候的她沉浸在幸福当中,她为自己这份对爱的感觉而“幸福”。但是,对这份爱,她也是狂热、盲目的,丧失理智的。娜塔莎只见过阿那托尔三次,就否定了与安德来的感情,甚至决定撕毁与安德来的婚约。在娜塔莎内心,潜伏着自己不曾察觉的一种忧虑与不安,这么快就移情别恋,太不合常理,她会受到旁人谴责的。但她不愿意正视,不愿意去思考,她只愿意享受。所以当娜塔莎知道了索尼亚无意中看了阿那托尔的信时,会露出“慌张与怀疑”的神色。但她很快就“狂喜的微笑了一下”,她太急于和索尼亚分享她的幸福与秘密了,以致于不安与担忧就被她抛到一边去了。她为自己辩解:“我听说过,这种事是常有的。”当索尼亚对此质疑时,她会恼怒地、不假思索地反驳。这时的娜塔莎,认为自己拥有了爱情,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幸福也是她愿意正视的,可是她内心还是有些慌张与不安的,因此她是“幸福的惊惶”。
   一样的“惊惶”,别样的心情,它深入了人物的内心,细腻入微地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情绪情感,展现了人物的复杂个性。只有潜心品味,仔细咂摸,认真回味,才会领悟到“惊惶”一词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一种阅读的幸福感。
   林黛玉的“忙”与王熙凤的“忙”
   选文《林黛玉进贾府》中最出彩的是人物描写,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王熙凤、邢王二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
   其中,王熙凤和林黛玉都很“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
   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
   “她们的确很忙!”当我把这些语句投影出来时,学生都笑了出来。
   王蒙在评价王熙凤时说:着一“忙”字而出性情。在我看来,这个“忙”字,不仅写出了王熙凤的性情,也同样写出了林黛玉的遭遇。一样的“忙”,但“忙”的背后,是不同的人的不同境遇与心态。
   林黛玉父母早亡,寄居贾府,“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她的“连忙起身接见”,“忙陪笑见礼”,甚至听人转述贾赦的话时也是“忙站起来,一一听了”,都是这种心态的体现,虽然贾母是自己的外祖母,但毕竟贾府不是自己的家,且父母双亡,无所依怙,自己在这里是客非主,寄人篱下,许多方面不能失了礼数,一切都要小心谨慎。
   她的“忙”,反映了她寄人篱下的凄凉,反映了她小心谨慎的拘束,甚至透出一丝可怜来。
   而王熙凤的“忙”则是另一番味道。
   她先是赞美林黛玉“标致”,顺手就恭维了贾母和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其实在炫耀着自己在贾家的特权……
   她的“忙”,有一种刻意而为的殷勤,一种在贾母面前邀宠,讨贾母欢心的殷勤。
   她忙着“转悲为喜”,或许她的情感表达有些许真心流露,但更多的还是走过场,应景而为的,是做给贾母看的,她的悲喜是以贾母为中心的,可以在瞬间转变,切换自如;而吃饭时,她又忙着“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一“忙”一“拉”,活脱脱写出了她性格中“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中“一盆火”似的热情,只是这种热情仍然是以贾母为轴心的表现,因为贾母是贾府最高权力的象征,是王熙凤依靠的大树,她必须紧紧抓住贾母的欢心,才能在错综复杂的贾府里站稳脚跟,掌握实权。
   着一“忙”字而见性情,着一“忙”字而见遭遇。
   文字是有灵性的,是会说话的。这看似相同的一个“忙”字,却蕴含着不同的风景,林黛玉和王熙凤这两个迥异的人物就鲜明地立在我们面前,人物在通过文字与我们对话,无声胜似有声,栩栩如生。
   “最美妈妈”的“最美”
   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鉴赏“同词”之“异蕴”,也要引导学生区别某些似是而非的词语,看起来“同词”,却并非“异蕴”。这类词语类同化,简单化,抹杀了文字的个性,将立体的文字平面化,将有生命热度的文字冰冷化。
   比如,最近,关于“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迹频频见于报端、网络,一时间“最美”一词也成了流行用语、万能词语,诸如“最美女孩”“最美乡村教师”“最美爷爷”等等纷纷在网络上涌现。
   但这些“最美”的背后,我们其实分不出他们的区别。比如“最美女孩”,百度搜索一下,就出现了丽水市松阳县叶霄雯,还有重庆市酉阳县人民医院护士余书华等;把“最美乡村教师”百度一下,就出现了曹瑾、徐其军、薛跃娥、达芳等人的名字。
   “最美”一词表达了人们对那些心灵美好、勇于奉献的人的感动与尊敬,很贴切,最初使用这个词的人也是很自然的情感流露。
   但是一旦“最美”一词成了套用的模子,成了博取眼球的噱头,成了怠于推敲的挡箭牌,这个词就会逐步丧失生命力。不同的人与事,却用同一个“最美”涵盖,我们难以透过“最美”去发现其中不同的“美”。这么多的“最美”,就不成其为“最美”了。在“最美”的统领下,这些个性鲜明的人与事,只呈现出共性,失去了其个性。
   诸如这一类的词语还有“给力”“山寨”“hold住”等等,泛滥地使用,而不注重推敲其特性,再鲜活的词语也会失去色彩。
   立体的、有生命的文字是鲜活的,是有血有肉的。即便是使用相同的词语,它也应该会有各自不同的姿态,会有各自不同的内涵与蕴意。只要我们能认真品味,细细揣摩,就能透过“同”看到“异”。我们的语文课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立体的、有生命体温的文字,充分领略到文字的美丽与魅力。
   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更能明确,流行语言与经典文字的区别,明白什么样的文字才是真正鲜活富有生命力的文字,从而能够自觉摒弃一些使用泛滥的抹杀个性的流行用语、网络用语,并能逐渐品味到文字的韵味,感悟到文字的魅力。
  
   李筱红,浙江杭州师范大学附中教师。

关于“同词异蕴”之赏析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