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1期 ID: 151895

[ 尚炜 文选 ]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 尚炜

   内容摘要:民间文学是一门活的语言艺术,它存在于人民生活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民间文学的特殊性决定了以之为对象的《民间文学》课程不仅要讲述相关理论知识,还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文章以襄樊学院《民间文学》课程改革为例,指出依托地方文化资源是使实践教学得以落实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襄樊学院 《民间文学》 实践教学 地方文化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种特殊类别,它源于民间,在民间创作、流传、丰富并日臻完善,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人民大众紧密相连,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1]因此民间文学是一门活的语言艺术,它存在于人民生活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民间文学的特殊性决定了以之为对象的《民间文学》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讲述民间文学的发展史、基础理论、基本课题和研究方法,介绍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及其代表作品的鉴赏等一般文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还必须让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具备调查、采录、搜集、整理等民间文学工作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在《民间文学》课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走进田间地头,深入民众生活,可以掌握第一手的民间文学资料,也可以增强对民间文学的实际感受力,进一步深化课堂上接受的民间文学知识,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以后进一步的民间文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长久以来,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民间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主观原因: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更加注重对相关理论的讲解,在授课过程中忽视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重要作用。即使涉及田野作业的相关内容也只是从知识角度对田野作业的形式、规则、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介绍,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消化相关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第二,客观原因:课时的限制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一般大学本科教育中《民间文学》课程都在36——72课时不等,以一学期18周计算,每周1——2次课,这样的课时安排没有给田野作业留下充裕的时间。同时,由于田野作业时间要求相对集中,比如走访著名的故事家或民歌村,一次田野作业就可能花费一天或者几天乃至更长的时间,会影响到同一学期其他课程的安排。另外,安全、经费等问题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许多民间文学集中的地方往往是比较偏远、经济不够发达的地方,带领学生离开校园,深入群众生活,进行田野作业,的确存在许多安全方面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这对于日常教学也会形成一定的冲击。
   因此,在普通高校的《民间文学》课程中实施实践教学存在相当的难度。只有教师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从而全面反映出《民间文学》课程的特点。现以笔者所在的襄樊学院为例对《民间文学》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襄樊学院是湖北襄阳的一所地方性院校,襄阳地处湖北西北部,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国文化之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这里有汉水女神的优美神话,有三国群雄的逸闻趣事,有宋代米芾的潇洒篇章,有明山秀水的动人传说,有独具魅力的地方民俗……丰富的民间文学素材和民间文化内涵为田野作业、实践采风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突出区域文化特点,使该校《民间文学》的实践教学变得切实可行。
   《民间文学》课程在襄樊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上是一门开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五学期的专业选修课,一共三十六个学时。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规定的学时内只能将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述民间文学的相关知识上,实践教学占据很小的比重。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民间文学的风貌、初步了解并具备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基本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紧密依托地方文化,以地方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做有关示范。
   在课堂教学时间内,组织学生参观襄阳市博物馆、文博馆等襄阳民俗、民间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建构起襄阳民间文学的框架,了解襄阳的历史文化及民俗变迁的历程,通过展品使他们对民间文学传承的大文化背景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邀请本地的民间讲唱家走进课堂,为学生讲唱民间文学作品,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采用课堂上所接受的关于民间文学的采录方法对之进行忠实记录和科学写定。这些实践活动耗时不长,耗资不大,正常的教学时间基本能够完成。
   除此之外,组织学生成立采风队进行采录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采风队采录是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最大优点就是人力、时间都比较集中,计划性、目的性比较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录到较多的民间文学。在《民间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组织采风队到较远的地方进行实地采录是不太现实的,立足于本地民间文化资源的利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依据知识结构、家庭住址、兴趣爱好等标准以5——8人组成采风小组,将襄阳城区内比较典型的民间文学分作汉水女神神话、三国人物传说、著名历史人物传说、襄阳民间故事、襄阳民歌、襄阳民俗等内容进行采录,要求学生在遵循“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下,在注重笔录的同时,将录音、录像、摄影等现代手段结合起来尽可能全面记录整个采录过程,并以小组为单位写出相关的实践报告。同时,组织采风队采录还可以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科研等活动结合起来,将有这方面研究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上述活动的相关经费支持,在更充足的时间保证下,到正常上课时间无法去而民间文学又特别丰富的襄阳地区所属的县市、乡镇如保康、枣阳等地进行进一步的采录工作。在一个学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已收录襄阳民间文学近六十篇(首),并有不少学生已经开始着手对这些作品进行整理和研究。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初步具备了搜集采录民间文学的基本技能,为以后的进一步民间文学工作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环节,在课程考核中也同样要体现出来。在襄樊学院《民间文学》的课程考核中实践环节占据了总成绩的50%,每个学习民间文学课程的学生,都必须按照课堂上学到的科学方法,采录一篇民间文学作品,其分数占总成绩的30%。同时,每一个采风小组,都要利用PPT与视频等形式公开展示采录成果,并鼓励学生讲唱自己采录的民间文学作品,让学生亲身参与民间文学采录、传承的整个过程,从而增强对民间文学的实际感受力,其分数占总成绩的20%。这样的课堂考核方式能让学生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能自觉配合、认真落实、主动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实践任务,从而将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
   突出实践环节,是《民间文学》课程自身的要求,也是从事《民间文学》的教学工作者应该自觉进行的教学探索。通过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实践,把课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融为一体,打破了课内课外教学的界限。既丰富了教学方法,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喂食”转变为主动“觅食”,改变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局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大多以采风小组为单位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善于思考、密切配合,从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大局观念,并在社会大课堂中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紧密依托地方文化资源,是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捷径。从身边的民间文化资源着手培养学生的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相关能力是一种短时高效的手段,实践的区域相对集中,避免了泛而空的问题,这样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也不会太大程度上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安排。同时,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学生通过对所处的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及相关民俗文化现象的采录,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增进地方情感,培养人文关怀意识,提高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办法》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因此收录民间文学作品并对之进行研究不仅是民间文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和传承。
   培养“服务地方、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是类似襄樊学院的许多高校在新的形势下的办学宗旨,重视实践环节,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是这一宗旨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体现。当然,一味地赶时髦地强调实践也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文科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改革必须是在尊重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民间文学》因其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它能够成为一门开展这种教学改革尝试的课程,当然,在整个实施过程,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地方民间文学的分布情况的了解调查、与地方文化部门的联系协调等都存在一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集思广益,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会日渐完善与成熟。
  
   尚炜,襄樊学院文学院讲师。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