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1期 ID: 151879

  

凯特•肖班《觉醒》的艺术成就

◇ 徐庆宏 常漪

   内容摘要:《觉醒》被奉为女权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而它的作者凯特肖班也因此成了美国女权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表达女性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婚姻制度应该以尊重女性的独立人格为基础,压制个性的婚姻制度只能给女性带来苦闷和情感上的饥渴。
   关键词:情节结构安排 人物刻画 主题思想的深化
  
   《觉醒》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主人公爱德娜是19世纪美国南方一个富商的妻子。她长得漂亮而迷人,生性温柔多情,渴望浪漫而富有激情的生活,不满于自己的平庸生活和社会道德舆论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规范与义务。她于是由压抑、困惑而走向反抗、觉醒,追求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这种朦胧而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习俗格格不入,爱德娜只有将惟一的希望寄托在挣脱婚姻和家庭的束缚,与自己心爱的人一起生活上。可是她的心上人罗伯特并没有摆脱道德枷锁的勇气,她对爱情的幻想也破灭了。为了自己的自由和独立,最终爱德娜选择了自我毁灭——与大海融为一体。
   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婚姻家庭以及爱情自由的思考是美国南方文学喜欢探讨的话题,也是肖班创作中的一贯主题。19世纪的美国社会,妇女还是丈夫和家庭的附属品,作为社会来说并不鼓励妇女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小说毕竟是虚拟的社会,是作者探索心灵世界的工具。肖班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独立意志的探索开风气之先,是美国第一代“妇女文学”作家中的佼佼者。她的小说人物不仅意识到社会的压迫,感受到来自心灵的苦闷,而且大多具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反抗勇气,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20世纪初美国兴起一个南方文艺复兴的文学运动,肖班同时也被公认为这一运动的先驱人物。
   《觉醒》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在小说艺术上也很有成就。小说语言成熟清丽,还大量运用了对称结构、隐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比如格兰德岛和新奥尔良的家与谢尼岛上的农居和“鸽子窝”就为一组对称的地点,前者象征世俗的束缚,后者则意味着自由的生活。新奥尔良的海坎普太太和阿罗宾与格兰德岛上的拉蒂诺尔夫人和罗伯特恰成对称,前者由于总是蜗居在城市里,气质上比后者更加充满世俗意味。在小说里艺术象征着自由和自我表达的工具,爱德娜以绘画、莱茨小姐则以钢琴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莱茨小姐教导爱德娜说“艺术家还得拥有无畏的灵魂……敢于挑战,敢于反抗的灵魂”。艺术的生命即在于挑战成规和创新,这与爱德娜的内心追求是一致的。鸟在小说里则象征着交流(开头的那两只鹦鹉和画眉)和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努力,“想飞越传统和偏见的地平线的鸟儿必须得有一双坚强的翅膀”。爱德娜的失败就是因为她的翅膀还不够坚强。很明显,学习游泳象征着探索未知世界和增强内心力量、获得自信和快乐的过程。另外,贯穿于整部小说的意象—大海则象征着自由和逃避,粼粼的波涛给予爱德娜以抚慰和勇气,在那里才能摆脱尘世、回归人性。
   需要指出的是,爱德娜的反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她对爱情和艺术的理解仍然是有局限的。她既看不起拉蒂诺尔夫人相夫教子的婚姻生活,也不愿接受芒德莱医生的人生哲学,更没有莱茨小姐与世俗保持距离,独身自好的勇气。小说中屡次出现的对少女时代穿越麦浪的回忆说明,她的人生目标其实是朦胧的,这也就难怪美国矮脚鸡版的《觉醒》导言作者认为,既然她嫁给庞德利埃就是对浪漫和幻想的告别,那么后来拒绝庞德利埃而重新追求这两者就不能称之为心灵的拓展,而只是“退回到原初的起点”。这么说虽然未免褊狭,却也不无启发意义。觉醒之后的路往哪里去?在女性意识崛起之初,这是一个普遍的话题。
   《觉醒》中的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蒂里耶太太只有28岁,是个富商的妻子,一个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衣食无忧、物质富足,丈夫对她也很宠爱,艾德娜自己也承认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丈夫。在一般人眼里,她是个幸福的女人。只要她安于自己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的生活就是完美无缺的。然而,遗憾的是,艾德娜不是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人,不是那种溺爱孩子、崇拜丈夫、把家庭当成自己的一切的女人。相反,她是个激情满怀、有艺术家气质且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的女性。生活富足、相夫教子的生活与她自身蕴涵的火热激情和追求独立个性的要求相悖。这使她隐隐地感到某种不满足。她无法去除自己的个性,把侍奉丈夫、照顾孩子当成自己一辈子惟一的神圣的使命。正因如此,每当丈夫责怪她照顾孩子不周时,她便只有用眼泪来排遣心中的压抑。在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中,她的激情和艺术品位无从释放。
   长期的压抑势必造成对自己情感生活的追求。一个夏天,在到一个岛上度假时,她爱上了同时到那里度假的小伙子罗伯特,而罗伯特也坠入了情网。艾德娜的激情终于有了释放的去处。爱情的再次萌发终于唤醒了艾德娜麻木已久的个性。她终于明白这种看似完美的家庭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了拥有自己的生活,她把孩子送到乡下的婆婆家,并且未经丈夫同意便私自从富丽堂皇的家中搬了出来,住进了一所简陋的小房子。她觉得她采取的每一个措施都让她又一步远离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各种义务和责任,却更增添了她作为独立人格的力量。她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理解生活中更深层的东西。与此同时,她在绘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画作得到一些画商的赏识。
   在艾德娜做这一切的同时,她对罗伯特的爱情并没有减退。事实上,对罗伯特的爱以及希冀得到他的爱正是促使她这么做的原因。她幻想着罗伯特在她终于挣脱家庭的束缚之后能够与她成就自己希望的浪漫,让自己的激情最终得到完全的释放,自此摆脱过去的生活,开始一种全新的也是自己所希望的生活。然而,令她失望的是,罗伯特却没有让她如愿以偿。罗伯特虽然也爱艾德娜,但艾德娜是个有夫之妇这一点一直阻挠着他对艾德娜的爱情。她认为艾德娜是个不自由之人,而他也无力为了爱情去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所以,从他发现自己爱上艾德娜起,他就一直选择了逃避。他先是逃到墨西哥去,可那份割舍不了的情感又驱使他回来了。当艾德娜认为自己离开了家就是为自己挣得了自由时,罗伯特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即使艾德娜离开了原来的家,可是她丈夫并不打算跟她离婚,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掩饰她离开家的原因,对外界宣称她是因为家里要重新装修才搬出去住的。罗伯特当然明白他如果要接受艾德娜必须面对的阻力,当他从墨西哥回来后,他还是让艾德娜成了失望的俘虏。
   艾德娜终于绝望了。她追求自己个性独立的努力虽然获得了成功,向往中的爱情却还是成了泡影。于是,觉醒后的她选择了放弃生命,毅然决然地走向大海。
   艾德娜的故事是个悲剧,但她的故事发人深省,引发了人们对女性自我意识和婚姻制度等问题的思考。女性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婚姻制度应该以尊重女性的独立人格为基础,压制个性的婚姻制度只能给女性带来苦闷和情感上的饥渴。在女权主义批评家眼里,艾德娜的形象虽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但她的觉醒意识在19世纪的美国已经堪称先驱了。所以,《觉醒》被奉为女权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而它的作者凯特肖班也因此成了美国女权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参考文献:
   [1]谷红丽;《觉醒》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与解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欧荣;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神话原型浅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潘英慧;似是而非—试论凯特·肖邦女性形象创作的模糊观[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段丽娜;生于觉醒、死于困惑[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陈征;男权社会中的受害者[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 本文为榆林学院高学历人才科研启动金项目成果。
  
   徐庆宏,榆林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常漪,榆林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凯特•肖班《觉醒》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