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1期 ID: 151894

[ 张维伟 文选 ]   

《汉语大词典》释“折桂”典故同源词语指瑕

◇ 张维伟

   内容摘要:《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词典,总体上很好地体现了辞书科学性、知识性、稳定性的要求。但在“折桂”典故同源词语的立目和释义方面,其缺陷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释义不当,结构误断,漏释义项,遗漏词目。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折桂”典故同源词语 义项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一部集古今大成的巨型语文词典”。[1]它以语文研究和教学工作者为主要对象,按“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原则收词,以释义力求义项完备,引用书证充分而显得弥足珍贵。但该工具书出自众人之手,百密难免一疏,作为浩大工程,在收词和释义上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失误。仅从所收“折桂”典故同源词语而言,其缺陷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谓“折桂”典故同源词语指《晋书》所记郤诜其事其语经用典而来的一组同源词语。唐朝房玄龄等所著《晋书·郤诜传》记载,晋武帝泰始年间,诏天下举贤良直言之士,尚书郤晞之子郤诜应选。因对策表现出色而官拜议事郎。后郤诜迁任雍州刺史。临行,武帝于东堂会送,让郤诜作自我评价,郤诜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郤诜在刺史任上,“威严明断,甚得四方声誉。”[2]唐人首次将郤诜事迹和话语作为典实化用到诗歌当中,产生了许多典故词语。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创造,最终形成了一个以“折桂”一词为基本形式的庞大聚合,其中47个被《大词典》作为典故词语收录。
   《大词典》对“折桂”典故同源典故词语的处理存在以下缺陷:
   一.释义不当
   【蟾宫】《大词典》卷八释该词目的第二个义项为:“唐以来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因以指科举考试。”
   按:“蟾宫”是处所义名词,在作为“折桂”典故同源词语使用时,指科举试院。这个意义由其第一个义项“月宫;月亮”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凝固而成的。文献中的用例只要是与科举有关的,大多指科举试院或考场,却无一例指科举考试。该意义与“蟾宫”本指月宫的处所义吻合。《大词典》在义项之后共引4个书证,其中的“蟾宫”都指科举试院或考场。例如唐李中《送黄秀才》:“蟾宫须展志,鱼艇莫牵心。”宋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陶副车求荐见忌》:“好去蟾宫是归路,明年应折桂枝香。”在用典意义上,“蟾宫”与“桂窟、桂苑”同义。《大词典》卷四释“桂窟、桂苑”的第二个义项为“指科举考场”,却将二者的同义形式“蟾宫”释为“指科举考试”,显然不当。类似问题还出现在“月桂”一词上。
   【月桂】《大词典》卷六释其第二个义项为:“比喻登第、登科。”
   按:“月桂”作“折桂”典故义用,源自典源人物郤诜话语“桂林之一枝”,与“丹桂、仙人桂”等词目同义。《大词典》卷一释“丹桂”的第三个义项为“旧时称科举中第为折桂,因此以‘丹桂’比喻科第。”释“仙人桂”为“旧称举进士为折桂,因以‘仙人桂’借指科举功名。”两处释义与词目的用例、词性均相合。“月桂”指科举功名这个意义在唐宋诗词中用例很多。《大词典》在“月桂”的第二个义项后有3个书证,其中的“月桂”一词均是此义。例如唐李潜《和主司王起诗》:“恩波旧是仙舟客,德宇新添月桂名。”宋梅尧臣《送王秀才归建昌》:“莫问鸟爪人,欲取月桂捷。”“月桂”是名词,与“折桂、攀桂、擢桂”等比喻科举及第的动词性典故词语语义上虽有联系,但差别很大。《大词典》对“月桂”一词的释义是动词性的,与条目词性和用例均不吻合。
   二.结构误断
   【蟾桂】《大词典》卷八对其第二个义项的表述为:“‘蟾宫折桂’的略语。”
   按:无论“略语”,还是“省称”,都属于简称,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1]“人们为了使表达简便、迅捷,常把一些形式长而繁的名称或习用的短语用简略形式替代,这些简略形式就是简称。”[3]略语与省称只改变原语词长度,不改变其语义和语法属性。“蟾宫折桂”语义上比喻应试及第,语法上为状中结构的动词短语,是元明戏曲唱词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典故成语。“蟾桂”语义同上文提到的“月桂”相同,指科举功名。唐宋诗词中这样的用例有5个。例如唐杜荀鹤《赠聂尊师》:“蟾桂云梯折,鳌山鹤驾游。”宋无名氏《念奴娇》:“秀长孙枝,辉联子舍,蟾桂行攀折。”在指科举功名这个意义上,“蟾桂”乃“蟾宫桂”的缩合,当为定中结构的名词,语义和语法属性与“蟾宫折桂”迥异。因此,“蟾桂”断不可能是“蟾宫折桂”的略语。《大词典》在“蟾桂”的第二个义项上将其看作“蟾宫折桂”的略语是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三.漏释义项
   【桂玉】《大词典》卷四释义:①桂玉之地,指京师。②喻昂贵的柴米。
   【青桂】《大词典》卷十一释义:①桂树。②香料名,即青桂香。桂树常绿,故称。
   按:“桂玉”一词在诗词中亦用以比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之人,与《大词典》所收词目“桂林一枝、桂枝片玉、片玉”语义相似。例如唐贯休《送王毂及第后归江西》:“太宗罗俊彦,桂玉比光辉。”唐罗邺《东归》:“都缘桂玉无门住,不算山川去路危。”这一用法并不是其第一个义项“桂玉之地”或第二个义项“喻昂贵的柴米”在语境中的具体化,而是“折桂”典故同源词语“桂枝片玉”的略语,与第一、第二两个义项上的“桂玉”不具有相同的语源。该意义在唐宋诗词中用例虽少,却是一个与“折桂”典故的典源相关联的全新意义。由于《大词典》是一部具有语词资料汇集性质的语文词典,某个词语或某个意义在文献中的使用哪怕是孤例,也会予以收录注释。如《大词典》收录的“失桂、桂折”在唐诗宋词中作“折桂”典故义用时各仅出现一个用例,“桂折一枝”也只有两例。这样,“桂玉”一词比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之人一义用例虽少,也应作为一个新义项收录。“青桂”一词不计“青青桂、青桂树”两个变体,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共出现31例,其中26例喻指科举功名。例如杜牧《赠卢秀才》:“王屋山人有古文,欲攀青桂弄氛氲。”唐李山甫《下第献所知三首》:“青桂本来无欠负,碧霄何处有因依。”这一意义具有较高“复现性”,[4]显然是该词常用的、稳定的意义,属于典型的“语言义”,[5]按一般语文词典的释义原则,完全有资格立为义项。
   四.遗漏词目
   在古代诗文中,“桂树、昆山玉、昆玉”也是“折桂”典故的常见用典形式。“桂树”与“丹桂、仙人桂、芳桂、月桂”等词语一样,也用以比喻科举功名。例如唐和凝《杨柳枝》:“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姮娥。”唐武元衡《酬陆三与邹十八侍御》:“莫恨殷勤留此地,东崖桂树昔同攀。”“昆山玉”及“昆玉”在唐宋诗词中常用以比喻难得而可贵的人才,其语形及意义显然与《晋书·郤诜转》中人物郤诜之言“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有关。例如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盈把那须沧海珠,入怀本倚昆山玉。”唐陈陶《寄兵部任畹郎中》:“昆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笔者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搜索引擎检测,作“折桂”典故义用,“桂树”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共出现34次,“昆山玉”及其变体“昆玉”出现9次,使用频率均超过《大词典》收录的“失桂、桂折、桂折一枝、诜桂、诜枝”等词目。因此《大词典》未收“桂树、昆山玉、昆玉”是明显的疏忽。
   《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词典,总体上很好地体现了辞书科学性、知识性、稳定性的要求。但由于不同词头的同源典故词语分散在不同部首或笔画内,无法类聚,难以互相比较;这样,同一典源的不同词语之间难免照应不周,顾此失彼。在“折桂”典故同源词语的立目和释义方面,《大词典》出现的失误比较明显,应在今后的修订中予以纠正。
  
   注释:
   [1]黄伯荣.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唐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杨建国.汉语简称的初步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
   [4]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苏宝荣.现代汉语语文辞书释义的划界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10:(4).
  
   张维伟,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语法学、修辞学。

《汉语大词典》释“折桂”典故同源词语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