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笔者在高三语文的复习中总是合理利用电教媒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对教学进行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使黑板上的单一呆滞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显示或大屏幕投影转换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电教媒体 复习效率 形象直观
高三语文复习课说到底也是一门艺术,课堂上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高三语文的复习中总是合理利用电教媒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对教学进行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使黑板上的单一呆滞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显示或大屏幕投影转换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耗时少、用力小、效率高
2005年江苏实施高考新模式,文科学生增加了40分附加题,这样文科生每周又得增加两课时,当时我任教两个文科班语文还当班主任,整天忙得像陀螺,这可怎么办?我想起了何不利用电教媒体来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江苏高考大纲规定的必背篇目的音频资料,还有特级教师所讲的专题复习视频,在语文课上有效地传给学生,在播放期间很好地进行操作,运用暂停、播放、重放、快进等方法灵活高效地完成了一轮复习,参加市期中统考成绩几度超过重点班,还被备课组同仁有效借鉴。
二.读音准、背诵快、错误少
运用音频、视频教学,可以使学生发音更准确,背诵更快,默写错误更少,学生视听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鉴赏审美的过程,他们被电教媒体的音频视频所感染,所陶醉,当我根据需要反复放录音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跟读,像《逍遥游》这样的长篇,有的学生听上两三遍就能流利地背出来了,为一字不错的默写做好了充分准备,学生的这种强烈的参与意识与主动性,不正是电教媒体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吗?学生参与的过程其实也正是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鉴赏能力的过程,同时也为高考中“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能力的检测夯实了基础。又如在复习“古代送别诗鉴赏”时,学生看完录像,听完录音后,都积极地站起来读—评—说—听;再读—再听—再评—再说—再谈—再读。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理解诗歌的感情,为顺利解题扫清障碍,从而减少解题的盲目性,错误减少了,提高了得分率。另外,通过循环往复的训练,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自然乐在其中,正是所谓的寓教于乐呀,还有哪个学生不喜欢上我的语文复习课呢!
三.拓思维、唤美感、乐其中
我平时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将书刊画报、美术文集、网上图片、课件等各种资料存储起来以备上课使用。在复习必修一至五的课内课文时,就选用了大量的图片。如复习重点篇目《纪念刘和珍君》时,就把从网上搜到的鲁迅照片,刘和珍生前照以及文内涉及到的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材料,本课的文化知识,当时的社会背景制成课件,使学生一目了然;复习《荷塘月色》时,找来荷花的画面,将其扫描,做成动感课件让学生观看,把朱自清当晚的行走路线图做成课件,使文章结构作者感情变化深深地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复习《沁园春·长沙》时运用电教媒体制成图文并茂的课件,那逼真的声光、图形、图像的效果,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唤起了学生的美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这样地复习,学生的学习生活自然不会枯燥无味,语文成绩何愁得不到提升!
四.形象、直观、及时
电教媒体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有了生活的积累,这些积累在大脑中经过多次酝酿消化,产生了无穷的能量。比如复习语文40分的附加题里的名著,假如没那么多的时间去细读,就可以通过观看影片来获得考试信息。通过电视中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阳光地带”、“开心辞典”等渠道也可以让学生积累许多素材。这样有目的地收看,加上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点拨、引导,小组间交流讨论,再让学生说和写,这样不但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而且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升华,谁能否认这是电教媒体发挥出来的巨大作用?
总之,电教媒体具有及时性、直观性、形象生动的特点,犹如“现实之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听课更加印象深刻,并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有了共鸣,学生自然学习上就会更加认真,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高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电教媒体前,要充分准备,反复演练,并选择最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教师还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更好、更有效地运用电教媒体来为高三语文复习服务。
郭芝模,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