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两个学生的作文片段。
同是长空中的月,老杜发出了“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李白则月下独饮,举杯相邀,有了“对影成三人”的慰藉;王维别有一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静恬远之情。纳兰性德与众不同的见解让人深思:“下弦不似上弦好!”可是外国诗人加里夸斯德的描写更是匠心独运:“正巧在赤道上,正巧在秋分点,正在午夜,从船上看,满。月,正在中天。”一“满”一“月”,独自成句,体现了万物的对立又统一。
中国人喜爱圆,因为它圆得柔和、稳妥,很符合中国人安土重迁,万事求全的思想;而恰恰相反,中国人却将特立独行,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人淡出他们的视野。然而完美的圆终究会在黑暗的吞噬中越缩越小,而如海胆利刺般的中国脊梁将他们犀利的思想与完美的人格直刺黑暗,划破久久沉睡的中国大地。
第一段可见作者积累丰厚,将对月的古今中外诗人的诗句罗列,读者会认为这是一篇对月抒情的文章,但题目要求学生谈感情对判断是否有影响。那这种罗列跟题意有何关联呢?
第二段是谈对“圆形”和“海胆形”的两个图形的理解。作者将其具体为中国人的好圆融,讨厌特立独行,言之成理。但表达时将圆具体为“安土重迁”,将特立独行和“真善美”“中国脊梁”“完美人格”等同,则令人费解,可见思维混乱。
过分追求语言的华美,实质内容空虚;一味将立意拔高,思维逻辑混乱。这正是我们当下的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过分强调“审美”的要求,求美甚于求真,恨不得人人都能写出“美文”。作文中文化名人的罗列、古诗文的引用、排比句式的运用变成了得分的法宝,出现了近年长盛不衰的“文化大散文”现象。但我们应该明白“真”是“善”“美”的前提。虽然“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过分强调形式的精美,必然会使内容陷入乏善可陈的苍白境地。
其次缺乏扎实的逻辑思维训练,这与中国人缺少理性逻辑以感性为主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当下甚至出现了愈演愈烈的“套题”风气。另外作文教学中存在“神秘主义”的倾向,认为作文不可教,写作能力是“天赋”等观念,使老师无所作为,也使学生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其实写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先天语言问题,而是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集中体现,因此写作能力可以通过写作过程的训练和策略方法的指导来提高。对写作的教学我们要有科学精神。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但“创意”和“个性”是建立在扎实的阅读和写作基础之上的,否则必然成为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
当然,在评价标准的导向下,老师学生在作文的教学和写作中投其所好也是重要原因。
针对议论文写作和教学的现状,回归根本的逻辑思维训练是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思考力才是作文的核心竞争力。
逻辑思维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它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
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几种逻辑训练的方法。
一、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任何思考,都要先从明确概念、范畴开始,定义不明确,后面的思考便无法有效展开。具体做法是对一个概念的解释,不按照字典的释义,首先用简洁的语言反映概念的特征。其次明确概念的类别。这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通过列举例子加以证明。在下定义的过程中还可以辅以比较,找出相对的概念或相近的概念通过比较更加明确被定义概念的特点和属性。
例如:在题目为“影子”的作文指导中,首先先给“影子”下定义,通过课堂讨论、启发、补充,明确如下:
特征:在光对物体的照射下、呈现出黑色、平面、与物体相随、与物体形似的形象。
类别:是一种光产生的现象。
例子:手影。
相对概念:实物。
相近概念:水中倒影、镜中像。
通过这样的界定,明确了所写事物的基本特征,加强了思维的清晰度,为下一步的抽象思维打好基础。
再比如对“绿色生活”的写作,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大量将“绿色”和“生活”割裂的现象,抛弃了“生活”,只谈“绿色”,对“绿色”的内涵把握不准。如果用下定义的方法作为审题的第一步,操作如下:绿色生活是贴近自然的低消耗的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生活方式。与此相近的概念有环境保护。两者的区别在于概念类别不同,前者谈生活方式,后者谈对环境加以保护的举措。但两者目的相同,前者更注重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中注入环保的理念,将其渗透在生活的细节中。后者针对环境,谈保护的理念和措施。绿色生活是环保理念的更广泛更深入的渗透。人人时时地地可以加以贯彻,其实将环保变成了一种生活理念。这样经过对概念下定义和相近词语的比较后,题目的内涵、讨论的范畴就非常清晰了。
下定义的方法可以用在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命名的题目中,例如“好奇心”“浅阅读”。也可以对材料作文中的核心词或作文题前的写作引导中的具体词语含义加以界定,以保持审题时思维的清晰明确。除了审题训练中运用下定义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下定义的方法对语境中的词语加以明确,通过训练养成严谨明确的思维习惯。
二、从具体到抽象的训练方法。抽象是思维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朱光潜定义为:“抽象就是‘提炼’,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里所说的‘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训练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将材料通过找关键词关键句或逐句分析的方法概括出中心意思,然后将具体含义通过范畴内的全面考量,从同一类别的感性对象中抽取出它们的本质属性。比如对下面材料的处理。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首先找出关键句:“接上断臂”“充满诱惑力的圈套”“未有普遍的赞赏”。然后概括出故事的中心意思为:维纳斯的断臂使很多人产生为她接上断臂的想法但都未得到赞赏。然后在社会范围内将这一含义通过类比联想深入思考,将其具体含义置换为更具普遍意义的抽象表达:面对缺憾,很多人会产生弥补的冲动,但效果并不好,因为他们不明白缺憾也是一种美。
这种方法可以在材料作文的审题中运用,使学生在处理比较感性的或时事性强的材料时更加有章可循。另外,在写作的过程中,作为论据出现的事例也要经过这样的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证明论点。
三、分析的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因素,分别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利用分析的方法分解论题,可以形成分论点,进而形成全文的论证结构。首先在分析论题时,把握含义的层次性,例如作文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有四个层次,“虽然感情亲近,但对事物的认识正确”;“因为感情亲近,导致对事物的认识错误”;“虽然感情疏远,但对事物的认识正确”;“因为感情疏远导致对事物的认识错误”。在四个层次中,分成两类,一种因看重感情的亲疏导致认识的错误,另一种排除感情亲疏的干扰正确判断,写作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
下面对分论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过程,尤其加强从果溯因的分析方法的训练,因为深入把握成因是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必经途径。感情影响判断是人之常情,但在现代的契约社会是对法律、规则的最大威胁,这也是现代中国社会的大问题,关系网无处不在,为此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导致正义公正诚信的缺失。但成因复杂,文化上儒家的伦理教化是重要原因,宗法制的社会形式更强化了这种现象。解决之道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摆脱封建的思维传统。
再以题目“角色转化之间”为例,运用分析的方法,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素“角色”“转换”“之间”。然后明确“角色”的具体所指,两者是从什么关系转换为什么关系,在转换中出现的问题、成因、解决方法是论述的重点。
四、注重就事论事的规范训练,以“一事一议”的作文类型学习、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功训练。比如以蔡铭超高价拍下兽首但拒绝付款的社会热点问题为材料的时评写作。这样的训练可以集中纠正学生思维混乱、论述能力低下、行文缺少严谨的论证结构、事例堆砌缺少“筋骨性”的论述性语言的问题。这也是当下大部分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的问题。另外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是思维能力的反应,进一步的训练可以进入段落、句子中,叶圣陶先生认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反映了作者思维的流畅。
同时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要加强课堂讨论、师生问答的逻辑性,将讨论中经常出现的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多具体少抽象的现象及时加以引导。也可以利用合适的机会做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
思维是思考的工具,写作是思考的呈现。只有加强思维的训练,才会使思考和表达严密有序更具力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
电话:15205188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