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源泉,对此没有人有异议。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都有同感:学生的作文越来越脱离生活。许多作文不是“时光隧道”、“外星科幻”地胡编乱造,就是拿古人说事,屈原、陶渊明、李白等已经被学生写滥。2011年江苏省高考一考生“拒绝平庸”,借“风沙渡”脱颖而出。此文备受推崇,既反映了我们对作文回归生活的呼唤,也从另一面反映了当前表现生活的佳作难得一见。学生作文脱离生活,究其原因,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作文教学忽视了对生活审美的引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理念:“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是重要的审美活动”,高中语文课程应“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本人认为,作文教学就是重要的审美实践,作文就是在用审美的眼光打量生活。从美学角度看,学生的写作过程,就是学生被具有美的品质的事物所吸引,通过主体积极的感知、领悟,然后按照美的规律予以审美再现和表现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引导学生用敏感的眼发现美,用敏慧的心领悟美,用敏健的笔表现美。
一.用敏感的眼发现美
常听一些学生抱怨: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什么可写的?其实罗丹早就告诉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学生对生活美视而不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美缺乏敏锐的感知。审美活动是从审美感知开始的。审美客体的出现,会引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欲望,审美主体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挖掘客观事物的审美因素,这种活动就是审美感知。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要关注审美期待和审美惊异两种心理因素。
审美期望是在审美活动之前,主体根据已知信息和经验对即将出现的审美对象的一种准备状态,譬如当人们乘坐旅游车即将饱览湖光山色时的心理状态。在审美感知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审美期待很重要。有了一定程度的审美期待,学生才能有主动发现美、感知美的审美热情。面对形形色色的客体世界,要让学生主动感知、挖掘和吸收其中的审美因素,教师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让学生的日常态度转化为审美态度,否则,再美的事物对于学生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
但是,在大多数状态下,美的出现是偶然的,突发的,人们对于审美对象的出现往往是没有心理准备的。这种状态是生活的常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对生活中的美往往表现得迟钝麻木甚至视而不见。针对这种情况,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感知对象的惊异感,即审美感知的敏感性。学生有了惊异感,才能从平凡之中找出非凡,“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上文所提写“风沙渡”的考生,就是用这样一种眼光,从别人视而不见的生活中发现了美。
人的审美意识不是先天的能力,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审美期待和审美惊异两种心理的敏感性都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升。语文教师要创造机会,通过一些形式,如课外活动、参观访问、读书竞赛、实践操作等,让学生对客体世界进行亲身感受和体验,从而让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美能怀有良好的审美心理准备,用敏感的双眼去发现美、感知美。
二.用敏慧的心领悟美
审美感知只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初步组织和大体扫描,是一种表面的感性认识。要想让美进入内心,还必须对感知对象做进一步的审视和欣赏,从而领悟美的内涵,这就是审美理解。审美理解包括审美欣赏和审美评价。审美欣赏是指审美主体凭借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和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乐趣。审美评价是指审美主体凭借生活阅历、思想水平、艺术修养及审美欣赏的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是对感性认识进行的理性沉淀。
对于审美欣赏而言,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联想和想象在审美中起重要作用,比如人们在看云海时会联想到波澜壮阔的大海,会把云海想象成各种美好的事物,此时联想和想象就丰富了美感体验,增强了美感享受。其次,在审美欣赏中,还要注意审美情感的培养。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审美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审美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在对生活美的感悟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相当重要。教师要通过氛围营造等手段,努力让学生沉醉在对生活美的情感体验之中,并将主观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对学生审美评价的引导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审美的普适尺度,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青年学生认知心理的不成熟,不可避免地会致使他们对审美对象所作出偏颇的评价。为此,作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真实的、本质的东西,接受生活中人们普遍认同的美,并使用普遍性的审美法则去理解美,探求美,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不仅如此,作文教学还要保护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由于受各自独特经历、性格、气质、心态、知识面、道德水平以及审美的视野等因素的影响,各学生会表现出明显的审美个性和各个不一的审美体验。审美个性是写作个性的基础,作文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审美倾向和特征,对他们的审美意识进行引导、保护和培养,决不能以同一的模式去强求学生审美趣味及倾向的一致。既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又保留他们的审美个性,才能让学生用敏慧的心去领悟千姿百态的美。
三.用敏健的笔表现美
应该说,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对生活审美的过程。表面看来,在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之后,对美的表现和创造就是一个诉诸文字的过程。实际上,这一过程仍然需要审美的引导。关于文章语言文字、形式技巧等包含的审美追求,本文略而不谈,在此重点谈以下两点:
首先,生活不能简单等同“素材”。文章来源于生活,这是不错的。但不能把文章素材与生活直接划上等号。成为素材的生活应该是经过学生审美观照的生活。只有当写作者的主观感知、审美感受融入生活,并产生了某种共振之后,生活对写作才能发挥作用。同在天地间,面对相同的生活,由于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感受以及对这种感受的把握不相同,出现在不同笔下的生活之美各不相同。由此可见,生活不是直接进入文章的,文章素材也不是生活的照搬照抄,而是要经过审美的蒸馏和提纯。正如艾青所说:“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思想情感,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加工提炼,运用审美的眼光,对生活进行重新的完形。
其次,审美不排斥“审丑”。生活丑可以变成艺术美,艺术“丑”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审美本身就包含了审丑,审丑是借丑识美,一个人能把握生活中丑境的本质,挖掘丑的意蕴,也就深化了审美的认识,就更能知道什么是美。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因此学生作文不仅可以表现美,一样也可以表现丑。此时作文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搞清写丑不是目的,通过丑呼唤美才是目的,“反调文章”是对生活的一种特殊审美。这样,学生才能用他们敏勉而稳健的笔去大胆表现美、创造美。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作文的过程就是对生活审美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用审美的眼光打量生活,学会用敏感的眼去发现美,用敏慧的心去领悟美,用敏健的笔去表现美,那么学生作文就不会脱离生活,学生也就形成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艾青.诗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12.
[3]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79.1.161.
[4]张美琴.作文审美化教学的理论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02.
[5]顾建德.中学作文“审美化”教学简论[J].内江教育学院学报.1997.1.
张团思,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