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39630

[ 徐乙文 文选 ]   

勿让合作学习走入误区

◇ 徐乙文

   合作学习方式已成为时下各科课堂教学的宠儿。早在两千多年前《诗经·卫风》中说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自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更加注重合作学习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进展。只不过所研究的成果没有系统有效地推广到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从而使得不少一线教师尚缺乏合作学习的基础理论指导,缺乏实践经验,在实施合作学习上存在误区。
   误区之一:在合作学习分组中存在随意性
   课堂教学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然要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教学,这里就有个相对科学合理分组问题。而有的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心理状态以及对本学科的把握程度等实际情况出发,而是按班主任排就的自然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我曾走进过多所学校的课堂,细心留意合作学习小组人员分配情况,几乎雷同。我觉得有所不妥。我在组织语文合作学习分组时,主要采用两种分组模式,学习效果不错。
   其一,编号模型分组模式。将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小组成员按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优、中、差三类搭配安排,每组安排一优两中一差,并选一名组织能力强的任组长。这样编组,既利于优等生帮助后进生,又利于后进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自由发表意见,并在交流讨论中学会和会学知识,优等生也在帮助后进生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当我把这种分组模式运用于文言文教学、阅读课教学和复习课教学中时,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一篇文本理解的角度深度存在分歧时,这恰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极好时机,不同的观点在相互交流中趋于认同,认知上得到提高和升华。
   其二,配对模型分组模式。将学生分成2人一小组,允许他们自由组合,这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提高学习兴趣。两人一组互相讨论学习后,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让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分组模式被我运用于新授课现代文的文本教学中。
   误区之二:将合作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是一种合作分工、互助完成任务的教学过程。而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简单地理解为讨论式学习,即在课堂上抛出问题,在限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讨论。这容易让讨论流于形式走过场,“穿新鞋走老路”,合作学习效果甚微。
   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是多样的。除了讨论式合作学习,还有问题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和学科式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学习需要灵活运用。比如在语文理解课文时,教师可适时采用问题式合作学习方式,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抢答式知识竞赛等方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浓郁的求知氛围。在文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表演式合作学习方式,自编自导现代版课本剧,借此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误区之三:设定合作学习目标主观性较强
   在一些环境的重压之下,有的教师为了展示合作学习而急于进行合作目标设定。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造成了教师在设定学习目标时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我以为教师要在明确学习目标设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设置学习目标,避免事倍功半走极端:第一,如果目标过于单一,只重视知识目标,易忽略学生合作交往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第二,目标过于简单,则没有探究价值;第三,目标设置过太难,学生则实现不了学习预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应该基于学生的能力之上,让学生“蹦一蹦,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吃,这样的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其次,还要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并不能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不能让合作学习取代独立学习方式,从而助长一些学生学习的懒惰性和依赖性。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作为师者,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长远目标来组织合作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不能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单纯的教学手段来推行而走入误区。
  
   徐乙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勿让合作学习走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