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大学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育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实现大学语文的功能,凸显大学语文的特色,关键是要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思想和能力的实际,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载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背诵、阅读、写作和练讲等活动,充实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的语文内质和人文修养得到真正提升。
1.背诵——语文内质提升的基石
背诵既是一种好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它还给学生自己玩味和演绎文本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体悟课文。吟诵代替了教师繁琐拖沓的篇章分析,自我感悟取代了教师支离破碎的说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古代优秀的诗文是一个民族文明素养的重要标志,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背诵这些优秀的作品,会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诗文中表现的或热烈或冷峻,或直白或深沉,或豪放或婉约的情愫,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世界,指引着他们追求真、善、美,形成健康的人格。
语文背诵对写作也有重要作用。古人曾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张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巴金曾回忆说:“现在有两百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自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的,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去的。”这些都生动地说明语文背诵对写作成文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第一,语文背诵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词汇是语言的构成材料,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都拥有丰富优美的词汇。通过熟读背诵,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词汇库,对这些词汇烂熟于胸,就会自然地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可以在运用的时候“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第二,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我国古代的名篇佳作,是我们祖先灿烂文化的精粹。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从幼年起不仅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就连许多古典名著都能“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都能流畅以对”。正因为他的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再加上他惊人的智慧,所以,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第三,有助于我们认识语法规律,掌握遣词造句的诀窍。语言学家叶蜚声曾说:“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中文、英文或是共他语言我都喜欢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融会贯通的方法之一。”梁实秋也说:“背诵使我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虑词炼句的奥妙。”正因为背诵能够丰富词汇,贯通文法,增加文化底蕴,才会使我们在写作时文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能词语达意,文气优美,意境深邃,才会是惊人之语和不凡之作。
2.阅读——语文学习本质的回归
阅读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就是通过这一环节来了解人类历史,了解世界,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学传统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实践,教师对于课文的分析就成了空中楼阁。事实上,经过初、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大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通过自学和讨论,他们基本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对于文章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也有自己的认识。如果再套用中学语文教学中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逐项讲解的办法,来讲授大学语文课文,既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漠视,也是对语文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同时也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放权——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人。让他们通过主体性阅读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真正吃透课文的内容,这不仅是对文学学习本质的回归,更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实践中,教师并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阅读——通过大量的背景资料和课文资料,将文本产生的环境指点给学生,引导他们探求作者的心灵之旅;帮助阅读——通过巡视和询问,发现学生阅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体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查漏补缺,检查阅读效果——以学生的身份质疑学生,让学生解答或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据此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进而对一些问题进行引申,体现课文基本知识点,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3.写作——语文学习成果的检验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摄取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一种表现,这也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当背诵和阅读的材料有了丰富的积累以后,写作就是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最好的检验方式。大学语文课上的写作训练应该与课堂阅读实践紧密结合,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出好题目,既要保证二者紧密结合,又要围绕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表达能力这个中心,关照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灵活安排。每次课堂阅读实践结束后,教师都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或对作品的评价,从教学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完整教学过程的必然环节——从阅读到写作;从学生实践的角度看,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牵动阅读。经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写作实践的牵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养成阅读——写作的好习惯。
课堂内的写作练习还可以延伸到课外。除了每学期要求完成一定篇数的作文(教师评改、记分)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篇练笔文,每天写一篇杂记、散文、小品、随笔、思想评论、杂感、消息、通讯、报道、总结、计划、调查报告等等,文体不限。耳闻目睹的各种社会现象,现实牛活中的点滴感受,大学校园中的缤纷生活,个人感想情怀、心路历程、时事评论、新闻报道等什么都可以写,可以写人,可以记事,可以阐发议论,也可以抒情写景,形式不拘,内容不限,只要达到训练的目的就行。要求学生做这些训练,主要是要让他们“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养成经常动笔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定时检查,每次检查都评一个等第,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检查后在全班讲评,请完成情况较好的同学在班上介绍经验;定点辅导,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进行单独指导,鼓励他们踊跃向校报和电台报刊杂志投稿,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活动,争取让他们的文章能够变成铅字,公开发表,增强他们的信心,提升他们的写作兴趣,也在末来的就业市场上增强了择业的优势。
4.练讲——人文素养的综合展示
说话是一门艺术,能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在说话训练中学生的分析、归纳、筛选、思辨能力都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高。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说话者可以显示和增强自信心,说话者自我表现的欲望会增强其人格魅力。所以口语交际不只是学生实用技能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格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化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说话能力,要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能够打动听者、感染听者、折服听者。这就要求口语表达要具有准确鲜明的思想观点、明晰生动的言辞、流畅动听的声音、自然悦目的神态,可见说话这门艺术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很好地掌握。
进行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说普通话的兴趣。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必备的普通话理论知识,并且把它和普通话实际训练联系起来。可以把学生按照生源地分成不同小组,着重解决不同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所在,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训练。
口语训练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话题性说话和交际性对话。话题性说话可以从介绍自己开始,扩展到介绍家人、朋友,介绍书籍、电影,家乡的风土人情,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然后逐渐过渡到评述性说话。评述就是阐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看法,也包括就某一现象或某种观点发展见解、表明态度等,这类话题一般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现实生活、社会思潮等密切联系。评述性话题可以与大学语文的文选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主旨、思想启迪等方面自由发表意见。
交际性对话是生活中应用更多的形式,而学校的说话训练多半采用的是话题性说话自主性陈述的形式,这种训练的结果是使学生只会在静态的语境中“自说自话”,一旦遇到动态的交际语境便心慌口讷,无法应对,或勉强应付,效果不佳。因此,大学语文的话语训练要对学生提出交际性对话的要求,培养学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使他们面对复杂的语言环境能应付自如。交际性对话训练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形式:平时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将听课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授课内容,也可围绕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组织专题讨论会;可以组织学生采访某位老师或社会公众人物,采访机关或工厂的领导等,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可以组织辩论赛,由老师设计辩题,组织学生在不同层次(小组与小组间、班级与班级间等)进行,争取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而不是变成少数人的表演赛;还可以模拟记者招待会,设计主持人、发言人,记者由学生担任,就某个政治热点问题进行回答;组织学术问题或论文答辩会也是很好的办法,师生就教学中的某些疑难问题进行提问,再组织若干同学答辩,教师可充任答辩团顾问,必要时解决棘手问题。
说话训练的指导思想是激起学生的说话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技能。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能引起学生表达欲望的情景,使学生能够饶有兴趣地畅所欲言。这种训练也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寝室、家庭,甚至操场、饭厅都可以成为说话的“训练场”,真正让这项活动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丁勇,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