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王国维语云:一切景语皆情语。笔者认为这一名句既是对景物描写在文章中所起作用的精妙概括,又是对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有机融合的集中总结。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姑且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不同作用,以供师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略事参考。
一.表达情感
众所周知,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所入选的文章,无论是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还是古代的诗词歌赋等等,尽管题材不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总是不乏景物描写。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显得文字活泼,内容丰满,意蕴深邃,精彩纷呈,以至于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景物描写范围之广,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雾、日月星辰、江河湖泊、高山流水、名胜古迹等,然而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愚以为首先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譬如,现行九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的《故乡》一文,其体裁为小说,当小说的主人公“我”渐近故乡时,作者鲁迅做了以下一段景物描写: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景物描写,可谓气氛阴沉,色彩暗淡,文字呆板,将二十年后故乡一派衰落凋敝的景象描绘得入木三分,把小说中的“我”此次回乡的悲凉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文章一开始就为全篇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现代白话文如此,古诗文亦然。
二.暗示下文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除了表达情感之外,还兼有其它。铺垫下文就是其它作用之一。这种作用需要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景物描写所处的语言环境加以分析。如:现行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文第55自然段中,当参加完小学毕业典礼的英子走进家门,发现家里异常安静时,作者做了这样的景物描写: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这里寥寥数语,表面上看只是对院子里的景物作了轻描淡写的描绘。而实质上作者是匠心独运,以花喻人,通过对院子里夹竹桃垂败散落的描写,暗示下文英子的父亲在医院病逝的凄凉情形,从而把英子丧父的悲痛心情推向极致。
三.渲染气氛
当然,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也不能千篇一律,在特定环境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景物描写又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如现行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斑羚飞渡》一文第11自然段,在斑羚一老一少结对飞渡悬崖时,作者这样写道: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这里作者把斑羚飞渡时形成的弧线这种景象与空中的彩虹这种自然景物有机融合在一起加以描写,意在渲染斑羚飞渡时的悲壮气势,让读者领悟到为了种群的生存,老斑羚甘愿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四.推动情节
还是以《故乡》为例。《故乡》根据情节的发展描写了现实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这三个故乡都安排了特定的景物描写。因为我这次回故乡的目的,是想卖掉老屋,又是冒了严寒,所以这就自然而然看到了衰败、凋零的故乡。但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故乡的议论和哀叹之中,而是通过母亲的口提到闰土引起回忆,而且引出了记忆中的故乡。特别是把少年闰土月夜守瓜图描绘得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相映成趣。展开故事情节后,冷酷的现实随即摧毁了少年闰土美好的形象。这篇小说中唯一欢快的情景就被对“故乡”现实描写的低沉空气驱散了,剩下的只是“我”的一种忧郁和感伤。实际上,故乡的全部美丽都属于记忆中,而且是仅仅停留在少年闰土身上。篇末借助渐渐远离故乡的“我”朦胧之感再一次幻化出神奇的境界: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它似乎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之路,或者说坚定了我追求理想中故乡的决心。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渐渐地使读者的心灵进入了我回故乡、忆故乡和离故乡之中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总而言之,景物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切忌生搬硬套,一概而论,而应该根据文章不同体裁、思想内容、语言环境、时代背景、文字色彩等诸方面元素,对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进行深入浅出的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准确把握与合理运用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
王波兵,教师,现居湖北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