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宗骞说过:“天下万物,不外形色而已。客观世界有了色彩,才显得丰富绚丽,否则,就会贫乏苍白。”作家要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就要在文章中敷设色彩。文章描写的色彩不同,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同。柯罗说:“色彩的运用,一切要服从你的感情。”怎样敷设色彩,使之更好地表达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下面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一、冷色和暖色。按照色彩给人的心理感觉划分,可以分为暖色和冷色。人们通常把红、橙、黄称为暖色,把绿、蓝、紫称为冷色,有的美学著作把黑和白也列为冷色。灰色的冷暖调子不明显,放在白色旁边,它有冷的倾向,放在蓝色旁边,它有暖的倾向。冷色给人寒冷的感觉,它联系着悲伤、消沉、抑郁、寂寞的感情。暖色给人温暖的感觉,它联系着欢快、兴奋、热烈、高昂的感情。因此,作者在创作中,必须依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恰当地运用冷色和暖色。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样写道:“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段文字描写秋色:天色是“碧绿的”、“青的”,牵牛花是“蓝色”的。这些冷色调的描写,突出了作家寂寞、孤独、悲凉的情怀。
茅盾的《风景谈》这样写道:“朝露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就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
这段文字描写了“朝霞”、“霞光”、“喇叭的红绸子”“粉红的霞色”。这些都属于暖色调描写,流露出作家对延安军民的深挚热爱和热烈赞美之情。
冷色和暖色为什么能起到这种作用呢?因为温度的高低也会给人的心理带来不同变化:暖色给人的心理感觉是温热的,使人血液循环加快,自然会产生热烈、兴奋、高昂的情绪;冷色给人的心理感觉是寒冷的,寒冷使人血液循环减慢,趋向静止,自然会产生悲伤、消沉、抑郁、寂寞的情绪。
二、亮色和暗色。色彩按照明度的高低划分,可以分为亮色调和暗色调。一种色彩接近白色的明度高,属于亮色调;接近黑色的明度低,属于暗色调。明度的高低,取决于这种色彩含白色的多少:含白色多的明度高,含白色少的明度低。明度的高低还和光线有关系,受光的地方明度高,背光的地方明度低。明度高的亮色调大致和暖色调一样,通常联系着作家喜悦、欢快、热烈的情绪,明度低的暗色调和冷色调一样,通常联系着作家悲伤、消沉、寂寞的情绪。
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写道:“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现在她是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它绿枝上燃着几千支蜡烛;一些跟商店橱窗里陈列的画一样美丽的彩色图画在向她眨眼。小姑娘把她的两只手伸过去,可是火柴熄灭了。圣诞树的烛光越升越高。她看到它们变成了明亮的星星。这些星星有一颗落下来,在天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红光。”
这段话描写的画面是亮色调的:“燃着的几千支蜡烛”、“美丽的彩色图画”、“圣诞树上的烛光”、“烛光变成的明亮的星星”、星星划出的“长长的红光”。这些事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光明的世界,表达了小女孩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之情。
张洁在《挖荠菜》中,写了“我”偷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大管家紧紧追赶,只好跳进河水里,挣扎出来之后,在野外游荡。接着作者这样写道:“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啦,坑洼啦,沟渠啦,好象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这段话中写了惟一有亮色的“晚霞”,可它“渐渐地从天边退去”,只剩下“薄暮”是灰色的,“夜色越来越浓”,几乎接近黑色。这是暗色调的描写,流露了“我”在野外游荡的无比忧伤痛苦的情绪。
明度的高低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呢?因为明度低的接近黑色,黑色使人联想到黑夜,黑夜给人窒闷、压迫的感觉,自然会使人产生悲伤、压抑、沉重的心情;明度高的接近白色,白色使人联想到阳光、白云、晴雪,自然会使人产生喜悦、欢快、兴奋的心情了。
在文章中恰当地敷设色彩,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抒写思想感情,能使文章写得具有诗情画意,能使描写的景物具有深远的意境。让我们醮着感情的涓涓泉水,去调和五颜六色,写出美丽动人的篇章吧!
陈芬芳,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