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39552

  

点滴积累 润泽生命

◇ 代艳丽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晚年一边做官,一边干农活,在树下休息时也不忘写作。他想起什么,见到什么,听到什么,就立即摘取身边的树叶写下来,回家后存放在瓦罐里,十几年中,竟积下了几十罐。后来,他把罐打开.取出平时积累下来的树叶,一片片重新整理,一共抄录成三十卷,这就是他积叶成章的《辍耕录》。可以说,没有日常的积累,就不会有这部《辍耕录》了。没有积累,语文学习的根基不牢固;没有积累,语文学习的大厦也就难以稳固。
   一.积累必须具备积极的态度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在不间断地学习语文,但仍感觉抓不住她。这是因为语文的范围既广又多,要学好很不容易。很多学生想找到学习语文的诀窍,就像数理化的公式一样,遇到类型相同的题目,公式往上一套,内心很有成就感。但这样的诀窍根本不存在。语文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扎扎实实的学习,容不得半点马虎,它需要我们有一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积极态度。
   二.积累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1)积累词汇
   词汇属于语文的基本功。这一环节不容忽视。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特别是语言表达题,常常是心里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往往有黔驴技穷之感。只有学生积累的词汇丰富了,说话、写文章才不愁无米。
   (2)积累语句
   把脑中储存的词语组合成优美的语句,又是一项更艰巨的任务。除了自身的领悟之外,借鉴别人文章中精彩的语句,这是一条既快捷又有效的途径,就像陶宗仪一样。久而久之,不单对语言,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文化、人格、心理等都是一种极好的熏陶。
   (3)积累古代诗文
   从学前的启蒙到高中,学生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也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文。但这其中包括很多弱点,突出的就是学生自以为是,一提起哪首诗哪首词好像都知道,但具体落实就错误百出,诗句背错写错,作者记混,理解模糊甚至错误等等。古诗文都是古代名家的作品,写作中运用恰当会给文章增色,假如出现常识性的错误,不但不增色,反而暴露学生知识的漏洞。所以,这项工作既可以打牢自己的语文基本功,又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积累思想认识
   高中生应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理性的思考,所以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思考,学会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只有这样,在看问题时,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我们的作文才能立意新颖,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5)积累生活知识
   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语文学习才有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语文又是生活的工具,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生活,更好地参与生活、改造生活,让自己、让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美好。
   三.积累的途径应该灵活多变
   (1)立足课本,及时积累
   语文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清晰的系统性,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明显的阶梯可循。语文的知识点,零散地分布在一篇篇课文中,需要师生一齐动手进行系统整理。课本既是语文知识的例子,本身又承载着若干的语文知识,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所以课本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实施积累就应该依纲据本,从课本开始。
   (2)拓展阅读,延伸积累
   要学好语文,光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网络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一定要把知识向课外延伸,既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要与课内知识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优秀的文摘报刊杂志学生都可以看,文学名著可以利用假期阅读,但不能只注重情节,而应学会欣赏、分析等等。
   (3)联系生活,体验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把语文学习空间框定在课堂、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上,不联系生活,只是纸上谈兵。所以语文学习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加学生的积累,使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激发其积累兴趣。
   学习语文是慢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正如荀子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学好语文,从“积累”始。让我们从积累中,感受文字的馨香、语文的魅力。
  
   代艳丽,教师,现居山东东营。

点滴积累 润泽生命